好多年前,刚来爱丁堡的时候,第一次了解到爱丁堡每年8月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艺术节。区别于普通的艺术节, 爱丁堡艺术节更偏向于展示边缘艺术,所以也被称为艺穗节。它的诞生有个非常有趣的传闻——1947年,首届爱丁堡艺术节拉开序幕,有8个表演团不请自来,他们自行设置演出场地,通过行动弘扬了艺术无边界、无体系的理念。因为太过别具一格,它们被称为“边缘艺术”。随着越来越多的边缘艺术家和团体加入,它们成就了现在赫赫有名的爱丁堡艺穗节。

(传自爱丁堡)

或许,主流和边缘最大的区别仅仅在于欣赏它们的观众数量,所以主流不一定永远是主流,边缘也可以成为主流。艺术有很多不同的形态,也许有些表演非常前沿,但因为太过偏离大众审美而不被接受,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相反的,有些则开创了新的演绎模式,自成一派,慢慢地被大家所追捧,并入或是变成了主流。人们往往追求与众不同,而艺术的独特性又恰好体现了一个人特别的品味,所以所谓的主流艺术会被边缘艺术不断地鞭策着更新迭代,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像当初印象派画作被视为异类,但随着欣赏它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会另辟蹊径,在新画派中寻找存在感,从而推进画作的演变。

作为一个演化博弈论的爱好者,这样的想法让我很是兴奋。尽管有些边缘艺术可能昙花一现,但它们的存在对于艺术这个领域的转变都是有意义的。在我沉迷于思考大家的每个购票抉择对艺术形态所做出的贡献时,我也由衷地佩服那些筹备良久,努力演出的边缘艺术家们。虽然不是所有坚持都能换来成功,但他们仍然坚信自己的选择,为我们开辟了艺术的选项,让我们在推动艺术演变的洪流中留下一点小小的痕迹。

看着人潮涌动的爱丁堡,我忍不住产生一个疑问。究竟什么算是主流艺术,什么算是边缘艺术?这两个种类以前以自由形态来区分。主流艺术注重传统,从它们身上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一部精美的艺术史;另一批艺术家则秉持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自由地摸索表演方式,边缘艺术拥有独特的魅力,但因为偏离传统而受众面较小。几十年过去了,它们之间的分割线变得越发模糊——自由的呈现方式不再是区分它们的主要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