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学校有个极佳传统:已获华文源流O水准文凭的高一生,在年底可报考英文源流O水准试。理科科目等于再考一次,华文第二语文全无问题,独有英文第一语文必须用功。这考试让我的英文水平继续提升,那一纸文凭则肯定了考生的英文水平,有助于日后申请奖学金到外国留学。

忽然翻阅旧毕业刊,乃因同届中四同学正在组织50聚首活动,不忘记我这个多年来疏于联络的游离分子。本着“亲爱忠诚”的校训,相信本月27日的午宴将会是个温馨的重聚。且让大家在叙旧之余,共同赞颂母校所给予的恩典。

“公教中学好像双轨火车,中英并重,脱然无累,直向它的目的地驶去;谁跟它走的,真是幸福,必能获得健全的教育。”

是在1966年因迁居而插班公教附小三年级,自此在奎因街校园就读,直到1975年高中毕业——学校最后一届的高中生。很能感受到其双语并重,是从中三开始。华文因家庭背景加校内良师指导打下良好基础,早早就背诵诗词古文看章回小说,而所有科目除英文外皆用华文。然而,自中三起理科科目如高数、初数、物理、化学都改为英文——这真是良策;皆因理科科目学生较易“转英”。

这段高瞻远瞩的话,当年耳熟能详。这回——今年是我中四毕业的50周年——重读,一句句读进心坎里。回首前尘,乘着这列双轨火车前行的笔者,定然是幸福无比的。

然而,公教中英并重所带给我的,何止两种语文的掌握能力,或世俗眼中在社会打拼较好的起步?中英双语两把宝贵的钥匙,为我打开东西方文化的宝库,里面除了文学,还有建筑、园林、绘画、音乐……毕生受用;那才是最美好的礼物。

英文一科,学校特别从外国聘请洋人老师,并以文学名著简易版引导学生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其中一部美国小说家赛珍珠的《大地》以中国为背景,特别容易欣赏。后来,从红砖图书馆借了一部又一部赛氏中国背景原著小说来读,到了几乎看尽,也能读懂其他作家英文小说原著。

翻阅早已尘封的1973年公教中学毕业刊。当看到这段由公中创办人,法国劳爱华神父所写的话,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忽然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