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面如何对症下药,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卫生部发布了《全国应对衰弱政策报告》,建议设立全国性政策框架(National Frailty Policy),制定有关准则和流程。
不过,有悖于我的想当然耳,也是文章的重点:这种衰弱是可以预防,甚至逆转的,年长者衰弱的情况能够在适当的介入后获得明显改善。文章提供了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来说明相应的方法和效果。
本地见闻,我以前工作的公司,有快要退休的同事,下班从人行道走下马路的一小级台阶,脚踝扭拐,跌倒在地,变成半个瘸子,看了令人唏嘘。我们组屋楼里,有位退休的独居大叔户内户外跌跤两三次,筋骨损伤断裂,行走困难,不甘寂寞的他只能坐电动车出外,我们私下称呼他“小强”。
上篇文章提到我的大学同学来新加坡游玩时不慎跌跤的事。
感念于此,自助者天助,老人平日若能遵循指导,自觉增强体能活跃生态,发生意外的概率自然会大大下降。另外,吸取我自以为是的教训,老人也应该尽可能不断更新信息,扩大知识面,以更好地自助得助,毕竟,科学/医学才是硬道理。
我觉得“不慎”差不多是个托词。我那同学60多岁了,人上了年纪,日常行动做事再怎么小心谨慎,比起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绊倒和跌跤的概率总要高出许多。
近期早报一篇文章提到,本地65岁及以上的年长者中,约5%患有衰弱症(frailty),还有30%的年长者处于衰弱前期(pre-frail)。随着新加坡快速进入老年化社会,衰弱的老人料将进一步增加。
老人跌跤是防不胜防和难以避免的——也许“步履维艰”正是对生命某个阶段的客观描述?
岂知这种“现象既是结论”的推断有思维误区。
事实为证。我母亲晚年住在上海的养老院里,有次洗澡,旁边的护工正低头拿一样东西,没留神好好站着的她老人家转个身就跌在了地上,后来到93岁去世,她的身子骨一直没有恢复。我岳母70多岁时去菜场的路上,滑了一下跌跤,腿骨折断,打入钢钉,生理心理深受伤害,住三楼,没有电梯,上下楼梯需要克服“艰难险阻”,平时索性就几乎不出门了。去年疫情期间她以90高龄去世,之前和我妻子通话,经常抱怨她跌跤后身心都残废了,生活乐趣消失一大半。
衰弱症是一种影响年长者的综合症,症状包括肌力下降,走路变慢,容易疲倦等。我在想,衰弱症肯定也是导致老人容易跌跤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