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三字经》时就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后汉书》记载了蔡文姬博学有才,精通音律。一次爸爸蔡邕弹琴时断了一弦,她在房里就听出了是第二弦。蔡邕觉得那是巧合再试她,她也听出是第四条弦断了,传为佳话。

朋友说他曾去过西安市蓝田县的蔡文姬纪念馆,馆里介绍了蔡文姬生平事迹,馆前方还有一个林木围绕的蔡文姬高墓。蔡文姬名琰,是东汉末年的女诗人、文学家,她精通音律、善辨琴、会书法。留存的著作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早前第一次看到“胡笳十八拍”时,还赶紧去查证是草字头的“茄”还是竹字头的“笳”。因为感觉上“胡茄”和“十八拍”比较合拍,像一道美食(一笑)。查证后才自知孤陋寡闻,笳是一种乐器,胡笳就是由胡人(匈奴族)传入中原的。而“十八拍”是指有十八个段落的古代文体。《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相传是由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所作。

不过也有后人对蔡文姬创作《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持反对意见。早有苏轼,后有郭沫若等,认为其中叙述的时、空和习俗都有出入,故更可能是来自民间,在流传中不断被人加工、整理而成的作品,甚至怀疑是否有蔡文姬其人。

在学唱粤剧《绝唱胡笳十八拍》的时候,就觉得它的歌词凄美幽怨,非常感人,后来才知道多是摘录自原著。《胡笳十八拍》分十八段,阐述了她被掳入胡后思家,被逼随匈奴流浪征战,虽得八贤王宠爱、生子但仍思念汉邦。等到祖国安定了被赎回乡,却又要面对另一轮的母子分离的悲伤,鲜明地反映了战乱的社会和民族之间难以分割的骨肉之情。

不论是否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是不是她的作品都不是重点。该令人惊叹的应该是一篇这么好的文章,一首这么古老的琴曲,居然能够流传了近两千年,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精彩和神奇的地方。

蔡文姬16岁时嫁给了父亲的得意门生卫仲道,两年后因卫仲道病逝回到娘家。战乱时被董卓部队所虏,后嫁于匈奴左贤王十二年,生有二子。曹操平定了北方后,念及蔡邕无后,便以重金将蔡文姬赎归,再赐嫁于董祀,也就是著名的《文姬归汉》典故。再嫁后的文姬生活并不如意,婚后第二年,董祀得罪了曹操被判了死罪,蔡文姬急得“蓬头徒行”去向曹操求情。后曹操得知她能背出散失的史籍,便命她续修了四百多篇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