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来就对远来的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情结。咖啡,这种源自非洲的神奇提神饮料,它在欧洲一开始的命运,跟茶、番薯、马铃薯相同,都被认为是有害的、“不道德的”,具有诱惑效果的“催情药”。伦敦有一个年轻的内科医生以此抨击咖啡,他认为:“咖啡会耗尽脑脊髓液,损伤脑回,最终的结果就是使人精力枯竭,瘫痪并失去性能力。 ”

但情趣是要花钱买的。带有“珈琲”二字的店,一杯咖啡一般要上千日元;而用片假名表示的“コーヒー”店,价格只要一半。日本人说这是汉字的情感学:在雅致的环境里,幽赏高谈,同时将珠玉般温润“黑如魔鬼,甜如爱情”的饮料,徐徐倾入口中,这种闲情,无价。

姜建强的《汉字力》里引述日本学者的考证:日文里的汉字“珈琲”,源自江户时代。咖啡成了珈琲,口字旁变成了玉字旁,透露出一种怀旧、沉稳、优雅的感觉,比起假名拼成的外来语更显品位。

到底是什么可怕的地方会让国王都感受到了威胁?

英国妇女的抨击最为猛烈,因为她们不能像欧洲大陆的妇女一样进入咖啡店(老板娘除外)──她们被排除在这个全是男性的场所之外。1674年,《妇女反咖啡请愿书》抗议说:“近来英国男子传统的威严已经消失……男人再也不穿大马裤,拿一点东西就上气不接下气,已经丧失了男子气概。这都是那些难闻、粗糙的咖啡惹的祸。就是咖啡阉割了我们的老公,让我们英勇的男人变得残疾……喝了咖啡以后,他们只会流鼻涕,除了僵硬的关节和竖着的耳朵以外,全身各个部位都蔫了。”(《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作者: (美)马克·彭德格拉斯特)

日本人擅长重新诠释运用汉字,用来表达日本文化里细致幽微的意念。

200年后,咖啡文化绕过半个地球,来到日本。

可否原谅我?

而细想一番:“可否”二字,还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喝咖啡时的情感氛围哩!你看眼下咖啡店里嗡嗡哄哄,嘈嘈切切的话语,不大部分都在嘀咕啁啾着……

可否听我?

可否想我?

可否买我的产品?

东京第一家咖啡店是在1888年开设的,店名叫“可否茶馆”。这里的“可否”,发音就是“カヒー”──“否”是破音字,读音就像“否极泰来”的否 。所以“可否”,就等于是咖啡的直接音译。

1675年12月29日,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国王,发表了一份取缔声明,要求某类场所必须在二周內停止营业,因为这种地方已经成了“闲散叛逆人群最大的聚集地”,更严重的罪行是“蓄意编造谣言,恶意诽谤,传播对王室统治不利的言论,与破坏国家和平稳定。”

可否做我的朋友?

答案是:咖啡店,这个大部分新加坡人──不,其实可能是几十亿人都感到“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方。

可否相信我?

可否……就简简单单地享受咖啡,坐着发呆放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