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小标题写着:没有了新山,新加坡还是新加坡;但没有了新加坡,新山还能寻回自我吗?书里流露出新山人对身份及未来的焦虑,现在重读,这依旧是一本能刺激我们思考的好书,里面提到的新山人才外流的问题,“新新双方存在不过是交易关系,而且是极廉价的交易。”的观察(安焕然教授语),包括对新加坡人的刻画,一点也不过时。
我必须承认,我对新山的认识和理解,是肤浅的。我对新山的新,不感兴趣,除了它的价格。反而对它的旧,甚至是脏乱,觉得神奇而迷人。我喜欢拍摄它繁华市区的落魄角落。我无法摆脱这种游客的凝视,皆因在我所生活的城市,这些是再也无法体验到的体验。
22年前,由新山年轻人所编写的《新新关系》出版,解读新加坡和新山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不少新加坡读者的反响。
1970年代建成,新山火车站对面的美仑大厦,就有家新金都戏院,戏院早谢幕,但建筑立面的戏院招牌还在。念高中时经常和好几个朋友到新山做小旅行,记得这电影院当时还有放映一些活色生香的“R(A)片”。美仑大厦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是新山的最高楼,现在早已经被附近的城市广场等取代,没落了,但(还)没被拆掉。走入大厦,感觉有不少身世可疑的店,多了鬼鬼祟祟的眼神,经过一处,有把沙哑的声音问:帅哥,找什么啊?
因地理和历史因素,两岸之间,人口流动及往来频密,但有没有进行更深度的交流,我是心存疑问的。很可惜,当时新加坡文化人并没有借助这苗头,书写我们如何看待新山,新山对我们的影响?
虽然新山算是去过N次的城市,但每次去新山依旧有新发现。一些新的发现,不是新的,是因为那么多年来,它还固执地存在着,像地面上被踩黑了的口香糖残余。
我能这样说吗?我正在寻找回忆。在转角,通往另一栋崭新建筑的天桥边上,有家售卖翻版DVD的店,规模还蛮大,悲喜剧一应俱全,但生意惨淡,依旧还在经营,就不知道它是否还有提供到新加坡的送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