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现在银行只要挨过了那长长的“人龙关”,遇到的服务员都还算专业友善,能及时解决问题。
服役时只有周末,偶尔星期五下午才被“解放”出来,所以每次去银行办事都是要排长龙的。尤其注意到银行一位出纳小姐,她看来比我大两三岁,长长的秀发靠左边梳,明眸皓齿,黛眉淡妆。她服务时神定语细,偶尔眼神交流,向她道谢时,她也只是稍微嘴角一翘微笑回礼,友善专业。如果当天没有看到她执勤,就会若有所失。要花时间排长龙,看赏心悦目的美女,就是少年时对银行服务的第一印象了。
朋友喜滋滋地告诉我,他在服兵役的孩子的津贴将从7月开始大幅度调整到新币755元。跟着叙旧回想我们在70年代服役时才不过90元,真不可同日而语矣。
那个年代的银行金融和通讯还不发达,有关钱财的交易都要亲身到银行去办理。某些服务因为要对照签名,还要到一定的某分行去办理。从朋友口中才知道原来在80年代,还有一种微服出访调查银行服务素质的“巡抚大人”职业。受聘于某银行的朋友首先在不同的分行个别开了不同的户头。每个月的首七天和尾七天,也就是银行最忙碌的时候,她要在不同时间进出不同的分行测试。有时出纳点小钱,办一点有的没的如问问金价的咨询服务,但不刻意刁难职工,就为观察出纳员的服务态度和水平。她本来以为是短期的工作,却前后做了整整10年到1997年,看来当时银行服务非常人性化,而且注重客户服务。
进入职场后与银行的来往增加了,但一想到要去银行排队,心情就冷了半截。还好银行开始有了各种直接转账、支票和提款机等服务,减少要亲身到银行的需要。以提高效益为名,各类银行服务都变成冷冰冰的电话化,甚至还外包到不知道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来接线。有时看似简单的问题,就算通过了“按1、按2、按9”的考试,结果都是要亲身去银行。
当兵的首几个月,到了月底领薪的时候,先要在排长的办公室外依序排队,等到叫名后才逐一进去。遵令在排长面前点数清楚后,大声喊一句:Pay correct,Sir!才算袋袋平安了。当时吃住都在军营,交通也有军人优待,家人不喝啤酒,所以就连六罐免税啤酒钱也省下了。就在银行开了个户头,也好把钱存起来备用。当时选了在玛格烈通道附近克连士巷的渣打银行分行,或许是因为每天上学、放学都经过它门口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