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以上三大要素,再佐以猪肉片、肉丸、猪肝、蕹菜、九层塔,就已足够。若无,即便是以多取胜,搭配了牛腩、鸡丝、鸡肝,甚至鸡翼等,也只让人感觉在吃车仔面罢了。
喝下碗中第一口汤汁时,我努力挖掘上世纪80年代末短住于曼谷和北碧府(Kanchanaburi)的回忆,却找不到任何关于泰国船面的蛛丝马迹。
其三是猪皮。面条上铺有一圈圈的油炸猪皮,状似薯条扭扭圈,酥脆似炸鱼皮,趁还没被汤汁泡湿时吃口感最佳。
吃这船面,有三大特点可供辨识。
所谓上岸,或以流动手推车经营,或驻店入铺,或像“船皇”资料所显示,餐馆始于1998年曼谷以北大城(Ayutthaya)的一辆手推车,2005年开设第一家门市店,18年间发展到全球拥有超过50家分店。其香港分店由“澳创集团”(Autra Group)代理引入,负责人在2019年铜锣湾开业之前曾亲自到泰国本店取经,学习烹制船面的方法。
熬煮时用猪头骨或牛骨皆宜,但必须加入香菜根、香茅、班兰叶、泰蒜、南姜、八角、芫荽子、胡椒子、肉桂等多种香料煮出缤纷层次,调味拌入大酱、金山鲜酱油、老抽、白醋、糖,以及不可或缺的猪血(广东人称“猪红”,但掺杂着牛血)。如此汤底居然全无腥味,而是香郁辛甜,色泽浓褐近黑,辨识度之高,不能用一般牛腩汤来混淆。
“船皇”餐牌上列印了大碗和小碗两款,可见尽力维持泰国船面的小碗传统。事实是在香港,店租高昂骇人,即使卖再多的小碗船面也无法平衡收支,这也是其他店铺如九龙城“泰皇”都只卖大碗船面的缘故。
“难怪脑海中记忆荡然无存,原来这汤面是在我离开泰国后9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出来的,而且也已经上岸了。”我查询之后心忖道。
其二是面条。泰国船面主要以粿条垫底。纯粹米制的粿条厚实爽口,和流行于闽南、潮汕地区的十分接近。来港以后,多以广府人所喜爱的河粉取代。河粉乃是米浆中添加薯粉、淀粉制成,薄身剔透。除此又提供蛋面、金边粉、米粉的选择,然而在口感和吸收汤汁方面都不如粿条。
首先是汤底,乃是船面的灵魂所在,否则无从表现其与众不同的气度(气味与浓度)。
顾名思义,“船面”(kuaitiao ruea,船粿条)即是在船上煮售的面类食品。它被称为泰国最小的面,据说是因为水上舟艇起伏摇晃,不便于顾客手持大碗汤面进食,于是汆煮出来的分量不逾半碗,欲饱腹者只好一碗一口面,连续吃个十来二十碗成了寻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