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音既无定论,字义呢?似乎也不见得明确。文字学家们对“亡”的本义有两个说法:一是“刀刃的锋尖崩了断了没了”,引申为“丢失、无用、消灭、死亡”;一是“人逃了跑了没了”,引申为“失、无”。若从带“亡”的词语和成语来审视,具有“丢失、无用、逃跑”含义的寥寥可数,大多都含“消灭、死亡”的意思。

因此,当有人把你的事情“忙忘了”,你该知道:那人除了被动的“心亡”,还主动地“亡心”,你也不必再将他往心里去了。

上文说古人造字很有趣,倒不是因为字音和字义,而是里头暗藏的玄机颇耐人寻味。且来重温我给阿欣的留言:“忙者,心亡也。人可忙矣,心莫能亡。忘者,亡心也。心莫能亡,人可亡之。”首先得声明:这里头的“亡”,可不仅仅是“死”的意思,看官不妨静心慢慢体味。最值得注意的是“心”和“亡”这两个“部件”的笔顺:“忙”是“心亡”,而“忘”是“亡心”。

阿欣的确很忙,在C国Z市站稳脚步后,短短几年内,就在S市、H城和K岛开了分公司,现正准备在寡民小国也设立一个办事处,所以他5月的行程是“被”排满的。我所谓的“忙者,心亡也。人可忙矣,心莫能亡”,说的正是“忙”所导致的“心亡”,通常是“被动”的,也就是再忙的人,只要你愿意自觉地补救,还是可以做到“人可忙矣,心莫能亡”的。而我所谓的“忘者,亡心也。心莫能亡,人可亡之”,是我一直都认为:“忘”是“主动”的“亡心”,是有意识的不往心里去!一个人,如果事事“无用”心,必然样样皆“丢失”,搞到身边人人都“逃跑”,落得自我“消灭”和“死亡”!不正是“心莫能亡,人可亡之”吗?人啊,只要肯用心,哪能轻易就“忘”呢?

古人造字真是有趣啊,“忙”和“忘”这两个字的部首都从“心”,“亡”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声符,虽然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收入“忙”,而且还将“忘”同时归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当然,在现代汉语中,二字一读mang2,一读wang4,声母相异,一听就不是同音字,自也不能视为形声字;但在客家方言和粤语方言中,“忙、忘”和“亡”都读作mong,只是声调略有高低,或许可以作为形声字的旁证?

学生兼小友阿欣在朋友圈发图文说:“五一刚过,我整个月的行程就全被排满了。”我在评论区留言道:“忙者,心亡也。人可忙矣,心莫能亡。忘者,亡心也。心莫能亡,人可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