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活跃的,不会不是伊莎贝雨蓓(Isabelle Huppert),我90年代初第一次看她上台演改编维珍妮亚吴尔芙的《奥兰度》,还以为仙女下凡可遇不可求,谁不知隔三差五便粉墨登台,既演经典,也演新剧,简直追不胜追。论功架,目前热烈重演的独脚戏《玛莉说她所说的》(Mary Said What She Said)肯定最犀利,一个半小时内像被三四只鬼魂同时附体,西谚seeing is believing(看见才相信)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她的神奇,是你看见了也不会相信。
当然她其实很少失手,纪涅的《女佣》惨不忍睹,错在误会自己懂得讲流利英语,身体语言依旧相当铿锵;《费德拉们》是导演太贪心,缝合几个新版本拼贴希腊神话烈女肖像,三尖八角如毕加索笔下俏佳人,使人坐立不安,如果安安份份搬运拉辛,雨蓓女士肯定如常甘露普施。唯一百思莫解的是《海达卡柏莉》,以她演技的深度和厚度,穿梭易卜生名作易如反掌,竟然神采欠奉到近乎语言无味,只好怀疑她那次上台前忘记拜神。
她的舞台姐妹,包括宿敌伊莎贝雅珍妮(Isabelle Adjani),“两伊战争”传说圈内人言之凿凿。雅珍妮正规法兰西话剧院出身,17岁舞台成名后才进军影坛,按理奔驰剧场频密度应该更高,可是这位小姐太爱惜羽毛了,台期比蓝月亮更罕有,去年那出《梦会玛莉莲》(Le Vertige Marilyn)巴黎只演四场,连忠实影迷如我也无缘得见。
吉隆坡老朋友近来频频出刁钻问题考读者电影冷知识,最新一条“上世纪50年代,香港哪位女明星曾专业演出舞台剧”,答案尤敏,演的是姚克剧本《西施》。他以为我必定猜不中,但影迷这种特殊品种的记忆力确实不可思议,不提则已,一提立刻记起画报登过玉女影后踏台板照片,黑白纵使偏灰,印象倒仍然栩栩。
2015年雨蓓本来应香港艺术节邀请,带马里伏的《谎心计》蒞港慰劳痴心粉丝,同时巡回亚洲,不知何故取消了行程。此剧最吸睛的,是与小鲜肉路易嘉莱尔共结台缘,个人表现不过中规中矩,在同级数作品中,不及2001年的《米迪亚》和新近的《樱桃园》《玻璃动物园》。她的三甲,无可疑是《玛莉说她所说的》《奥兰度》和Sarah Kane的“4.48 Psychose”,犯罪乐趣首选则是改编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的《街车》,因为从来没人胆敢以马龙白兰度的招式,去攻破慧云李占据的地盘。
时代不同了,那些年香港水银灯下的演员很少越界,不像现在,个个周身刀把把利,站上天桥俨然时装模特儿,拿起米高峰就是歌手,剧场聚光灯一照射,莎士比亚恨不得专诚回生为他或她写新版《王子复仇记》。法国演员是否自古以来电影舞台两边走不得而知,我着陆之后这30年,吃两家茶礼的双栖动物倒多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