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说惊喜,那是因为如果特意来,那真是大费周章,几乎不现实。国际加国内飞机,火车加汽车,但是到了,偶遇,喜出望外。
梵高总会来找你,不是在树林里就是在角斗场,而这次在岩洞里,在旋转的星空和金碧辉煌的麦浪里展示着百年滚滚的激情。
这里生产的石材被称作“Les Baux”,材质细且颜色是白金黄色的,然而在一次世界大战后,采石场被混凝土与钢材取代并于1935年关闭。
大概没有什么人像我这样早春时节到访,天还特别冷,下着小雪。H坐在车里缓缓开着跟着我,搞不懂这街上竖着的铁片牌子,上面有几幅梵高的画不就是个指示牌到底有什么魅力?!我却抑制不了文艺女中年的兴奋在街道上拿着访客中心的地图打卡每一幅画作。雪花掉在衣服上掉在睫毛上,手已冻僵,依然在空旷无人的街道上窜来窜去,兴奋的时候大呼小叫!
它再次引起世人关注是在1959年,赫赫有名的导演、诗人剧作家尚·考克多(Jean Cocteau)发现了地狱谷采石场,并拍下由其本人担纲演出,极具超现实意味的实验电影《奥菲的遗言》,当时大名鼎鼎的毕加索也在片中客串演出。沉寂了20多年的地狱谷采石场因而再度浮现到人们的脑海里。
在这个地方与毕加索、达利、维米尔、高迪、梵高一起度过一个小时,让我们沉浸在他们的XXL尺寸作品中。美丽的瞬间和偷偷摸摸的相遇……让原本只存在特定地区或者美术馆中的作品,以更亲近大众的方式展示给各年龄层的民众。
360度环绕空间的视觉效果与搭配得宜的音乐无不使观展者倍感炫目、新奇与震撼。展演受欢迎之程度可由历年观展人数说明:首展人数近24万人次,但之后快速成长,目前每年观展人数近60万人次。
2012年,法国著名私营艺术管理机构“文化空间”,将它转化为沉浸式数码体验艺术中心“光之采石场”,其展出不仅引起国际轰动也掀起全球沉浸式数码艺术之风潮。沉浸式体验、沉浸式展演,自2012年光之采石场推出其颠覆传统的数码艺术体验展之后,“沉浸式”迅即蔚为风潮。
一个设置在巨大废弃采石洞内的展览,我们踩着满地的石灰走进岩石洞,投影在我们身旁凹凸不平的石灰墙上的是被放大了很多倍的巨幅名作,伴随着音乐和解说,身临其境,墙上的作品都活过来似的,一次难忘的光影视听之旅。最高规格的百台投影机,强大的专业阵容,同时提高音乐至与影像对等的比重,将素材用前所未有的3D动画方式投射于7000平方米的墙面石柱面地面及洞顶上。你缓慢行走,好像抵达不同展厅。
不大的圣雷米举世闻名,当然主要是因为大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梵高的推崇。梵高在割耳事件发生后住进这里的精神疗养院,从1889年5月到1890年5月留在这里,受到光线和风景的诱惑,创作了近150幅画。从那时起,圣雷米的魅力就没有停止过。
梵高总会来找你,不是在树林里就是在角斗场,而这次在岩洞里,在旋转的星空和金碧辉煌的麦浪里展示着百年滚滚的激情。
从阿维尼翁半小时车程就可抵达圣雷米,如果你喜欢梵高,除了阅读他的生平,欣赏他的画作,到访阿尔勒和圣雷米太重要了。那些激发他灵感的自然风光,有些至今保留着原始面貌,隔着岁月沧桑隔着科技进程,隔着东西南北朝圣者的仰慕和叹息,向日葵依然在那里绽放,丝柏和橄榄树依然在那里生长,有些形状和梵高画里的居然还一模一样。梵高以一种明亮奔放的色彩,一种多层次笔触的绘画风格征服了世界,法南也因此更广泛地走进世人的目光,这在他生前是想不到的。
冬天的感受自然会逊色些,毕竟枯枝败叶万物萧瑟。想象一下春天夏天枝繁叶茂明媚斑斓,你在小树林里席地而坐,打开一瓶Rosé神游画作,而艺术当然带给你更丰富饱满的精神享受,体验梵高用生命讴歌的“天,地,人”。不过冬天也有些意外惊喜,因为一两幅找不到的画作,我又特意跑回去小镇的访客中心询问,接待的女士不厌其烦地向我解释了很多,我不仅获得了梵高在欧洲各种艺术展的专题册,也了解当地今年不同季节的活动常年表,而最惊喜的是驾车15分钟便可抵达莱博小镇(Les Baux)的“光之采石场”(Carrières de Lumières),那里岩洞里的声光电展览两天前正推出六位不同画家的视觉艺术展。
光之采石场位于普罗旺斯莱博小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但已废置的采石场。风化、水蚀形成许多奇形怪状之巨石、断岩或岩洞,予古人蛮荒、苍凉之感因而得名“地狱谷”。这里催生过许多传说,例如它是触发了但丁写下《神曲·地狱篇》的地方,或是当年皇权逃亡中仓促埋下宝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