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自马六甲)
彼时上课都没有电脑和投影仪设备,更没有网络便利,许多讲师授课时,其实都在读讲义,学生则埋首忙听写。林老师不单对本身所教的诗词烂熟于心,每一届的学生,无论在学时或毕业后,他都可以正确无误地道出名字。那是中文系学生动辄上百人的年代,林老师的记忆力,皆令所有当过他的学生的人深感钦佩,津津乐道。
在马来亚大学念中文系时,教导唐宋诗词选这门课的林水檺老师拥有超凡记忆力,诗词曲赋都能倒背如流,引经据典更是信手拈来,犹记得一篇全长773字的《滕王阁序》,林老师在课堂上背诵讲解,根本不必翻看讲义。
林老师早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叶嘉莹先生,我曾在一次中文系主办的国际研讨会上,聆赏叶教授的演讲风范。叶教授对林老师的影响显而易见,古典诗词文选已经深深刻印在他们的脑中,需要用到随时可得,流利背诵,不必依靠网络去搜索,正正展现了老派学者的扎实功底。
在这个凡事都可去问谷歌的年代,人们开始懒得背诵或记忆,举凡古典诗词曲赋,键盘上弹指之间皆可得,何必再苦苦去记。 ChatGPT面世以后,我也开始与这个人工智能对话,还请Ta帮忙写教案和出考题,出来的结果都有参考的作用。有些学术人员更使得出神入化,让AI帮忙思索,省却了许多时间。可想而知,正在追求知识的学生们,更无法摆脱对谷歌和AI的依赖。
大学讲师让学生们学到的不单是知识,还有做学问的精神。像叶嘉莹先生和林水檺老师,除了有强大的记忆力,还有本身对诗词内容深刻的体会,让人听课时如沐春风,这种人类才有的感受,是人工智能无法给予的。
当一切知识依靠网络轻易地传播和接受,留在人脑里的记忆就越来越少,遇上问题不用动脑筋而是动手指。这是个记忆像金鱼一样短的年代,人人都不想去记东西,而明明已经知道的,还要重复上网搜索答案,所谓脑袋,就只剩下空壳而己。
练出这样的记忆力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长期注入的精神和时间可想而知。我年少时也喜欢背诵古典诗词,常常以毛笔抄写在素色纸盏,一张张贴在床头,一早醒来就回忆一下,训练记忆力。可是生性怠惰后继无力,当年背诵的诗词随着《将进酒》里那滔滔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如今只记得零零落落,曲不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