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疲惫时,当无力时,当感受不到开心时,别忘了生活也是一种美学。在每天的24小时当中,适当地添加瞬间的留白,当成是留给自己的一天的亮点,让时间呼吸,让日光透入,在心绪放空。
宫崎骏在影片铺陈中,善加运用了“間“的美学,细腻刻画角色各种日常生活的平凡瞬间。有时愈平凡,愈动容。这些瞬间就是穿插在戏剧张力里头的短短留白,小小呼吸。我这回画了烂漫水红的画作,完成后瞬间心绪也欢快起来,仿佛又找到了开心的动力。那天与某人喝咖啡,闲聊时她忽而问说:近来是否不开心啊?我颇感意外,不知她从何得此结论。我没有不开心,但也没有积极地感到开心。
那天偶然在视频网站上,搜到一段短片,题为“吉卜力工作室电影中‘ma’的瞬间”(Moments of Ma in Studio Ghibli Films)。视频以蒙太奇手法,摘录了约十部吉卜力动画片中不同场景的片段,皆无对白,或为角色灯下漫步,或雨中撑伞,或凭栏凝思,或迎风远望,或坐看云天。类似电影术语中所谓的空镜头,或许无关剧情铺展的推动,却有助营造影片整体的氛围与节奏。
我没学过传统水墨画,但对传统作画的留白美学格外倾心。留白不画,其实也是画了,就如宁静无声,何尝不也是一种声音?
每当完成一幅新作,偶尔会先发给老友们过目。三月天让人想起了即将到来的樱花盛开,也思念起似乎许久不见岛国风铃木繁花满树的盛景。一时兴起,就想让幻想彻底浪漫一回,也让樱花在岛国放肆烂漫一回。其中一老友立即回说好看,并好奇补上一句:画是不是还没完成?我想老友指的应该是背景樱木的枝干,看似还未勾描上色。老友有所不知,我画远树向来写意多于写实,于是解释说那是刻意留白处理的。
对“ma”的概念产生了兴趣,上网一查方晓得在日文中的对应汉字为”間”,是深深影响日本各领域的传统美学,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空间感。空并非无,无方生有,恰当运用空间,可让心绪沉淀,可让想象呼吸,从而为作品注入无穷生命力。这不难理解,与中国传统的留白美学完美切合,应是一脉相承。古老东方对美有一种态度,贵在含蓄重在克制,不喧哗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在无声处寻觅天籁,在无色中饱览万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好些年前有名前同事,上班时忙于工作,下班后忙于家庭;我俩是老友,总会趁工作间的空挡,固定到餐馆小聚喝杯咖啡。她说这一杯咖啡,是她一天的highlight,一天的亮点,因为可以放空。
古老东方对美有一种态度,贵在含蓄重在克制,不喧哗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在无声处寻觅天籁,在无色中饱览万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有趣的是,据说日本美学“ma”更早时是以汉字“閒”来书写的。从字形来意会,即为透过虚掩的门扉间隙,洒落一缕皎洁的月光,幽微而空灵,颇具含蓄之美。之后改以“間”来替代,月华换成了日光,或许是为了更契合“空間”的意涵吧?缝隙透入的日光,这意象直接让人联想起了光之教堂,那道简约墙上以十字切口画出的日光十字架,安藤忠雄真可谓是将美学“間”的精髓,发挥得格外纯粹。
短片一开始以字幕引了宫崎骏的说法,所谓“ma”就如拍手鼓掌时,从双手接触到分开那短短一瞬无声的时间。运用到电影中,若从头到尾都是紧凑的动感画面,只会形成忙乱的观感;然适当加入瞬间无声的缓慢,则能够将影片的张力提升到更高远的层次。简言之,即为疏密有致,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