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的同事H在岁末餐会时感慨道:人老了便分外珍惜与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因为大家都不知何时将是最后一次见面。最揪心的是在某人的告别式上难得遇到旧雨新知,但真正应该到场的主角却不告而别,永久缺席了。我们多么希望能拥有让时光掉头,再见逝者的召唤术啊!
人生充满各种磨难,而身不由己的离别往往是我们怎样都过不去的坎。W突然提到R,这何尝不是她在心中九弯十八拐,却怎样都追不回的黯然背影。我们躲不过一次又一次无法回头的不告而别,而有的在心中荡漾一阵涟漪,有的则掀起澎湃波涛。无论是狠心绝决,或无可奈何,不管是来不及告别,或蓄意躲避,心底的海岸线总是被思念的浪花牵离得愈来愈远,愈来愈远。
2022年,台湾作家張惠菁在《自由时报》副刊有个名为“召唤术”的专栏。虽然她在10月3日见刊的《再见天平》开头便告知这是最后一篇专栏,但我还是没做好心理准备,告别隔周周一的阅读。阿尼默并未在“自画像”专栏宣告10月4日是最后一篇,我是读了文末的编注才知晓“今日刊出最终回”,心中不禁“抱怨”他的不告而别。
时光虽然无法“如期”兑现来不及告别的第十三月,但我们在各自以情感耕耘的心田里早已迎接了那个翘首企盼的节点。怀着感恩的心,或许我们能乘着惦念的翅膀,飞越茫茫的岁月沧海,兜转见证歌中描述的愿景:“我们有相遇的时间。”
12月意味着心心念念的花红奖励与年终佳节的到来,但它也是告别的季节。前同事W去年12月初递上了辞呈,与她共事多年的R并不知情,只是凑巧发短信邀约吃饭。当时W正埋首处理交接事宜,便匆忙回复:近来事忙,下个月再说吧!近日与W餐叙,她提及此事,有些愧疚地表示,当她发现信息中提到的“下个月”是月历上永不会出现的第十三月,为时已晚——R也离职,且断了音讯。到头来,两人都不告而别。
任然的《飞鸟和蝉》是我曾在手机里循环播放的歌曲。爱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主题曲,但来到 “第十三月你就如期出现 海之角也不再遥远”这句歌词,我却毫不浪漫地想到辛勤工作一年方可获取的第13个月花红。
張惠菁在最后一篇专栏中抒发了她重读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的感想,其篇名彷佛有所寓意,而我执意解读为:能否“再见天平”,再见其人其文,皆是人生修行换来的机缘。我常在网上看到阿尼默为报章副刊提供插画,他只是不再以专栏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既然没有离去,又何须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