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着她过马路,突然很想快步到街对岸,再看一眼她的面容,和那张没有毛的红脸蛋。

就在我被娃娃车上的毛小孩吓到的第二天,我依然为了豆浆烧饼不畏风寒。同样的路口,娃娃车里“蠕动”的白膨膨羽绒服突然转头露出对我微笑的脸!我又倒退了两步——呀!早安啊!

我随在她身后,是什么勾引她起早散步的呢?

2021年,台湾的猫狗数量据统计有295万只,首次超过15岁以下的人口283万。都说少子化情形严重,2022年底在台湾的三场演讲后,都听到任教于大学的同行感叹招生困难,有的系被整并;有的不得不暂停或是直接关闭。可以理解不婚不子的诸多现实原因,没想到“毛小孩”竟然那样受欢迎。

文学作品是动物书写的载体,绘本、电影、艺术创作和动物语言翻译等等,呈现了不同视角和媒介的关怀。展场里结合宏观的浏览和细部的阅读,目不暇给。原来,“后人类”时代的世界生态如此迅速地演化,我们就身处其中。

不仅“换位”,展览还让观众投选“如果可以成为人以外的,我想成为……”。2022年12月20日,我看到的票选结果是:5426票中,最高的680票想成为猫,占12.5%呢。

除了汉人文化,展览也包含原住民的动物神话和狩猎习俗,“护生”和“祭灵”的舆论争议。还有香港文学里被压抑的人与动物,马华文学中“反抗”的自然,在在显示“人以外的”多样议题。

过去我们是宠物的主人,如今很多人自称是汪星人、喵星人的“铲屎官”乃至“铲屎奴”。中国MobTech袤博科技Mob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2年中国宠物消费洞察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猫狗数量已经达到1.1亿只。根据2021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零到14岁的人口是2亿5338万3938人,至少还是猫狗的双倍多。宠物经济的市场规模直逼2500亿人民币,的确是一块持续增长的大饼。为了安抚、治愈、排遣孤独,我们越来越舍得情绪消费。

推娃娃车的年轻妇人点头回应我:“早安!”

过去我们是宠物的主人,如今很多人自称是汪星人、喵星人的“铲屎官”乃至“铲屎奴”。

“汪汪!”

隆冬的台北清晨,我走出社区大门,才感到9度的冷空气中细微如霰的雨丝。拉起夹克的帽子套住头,被一阵强风吹开帽子,我使劲让帽子套回头上,再把拉链关到下巴,这下可牢靠了,脸颊也包覆住大半。

我临时起兴,请聿伦入镜,介绍展品,分享到我的YouTube频道。她大方且流畅地侃侃而谈,推荐展场入口第一件设计,是三个电视屏幕,上面有猫、狗和海龟的动画影像和文学摘句。观众靠近屏幕,感应器会捕捉观众的动态,结合到动画影像,仿佛观众化身为动物,换位思考作为动物的种种模样。

特地南下参观“成为人以外”的展览,承蒙林巾力馆长接待,策划执行罗聿伦小姐导览,让我从历史的纵深观察动物在台湾的处境:清朝和日治时期,动物作为农耕和交通工具。进入工业化社会,动物成为田园牧歌的记忆和异化的商品;马戏团表演的视觉奇观,曾经带给大众欢快娱乐。随着环保意识普及,濒临绝种的动物促使人们以行动关怀,却也引发稀罕动物的奢侈消费甚至于走私偷盗。

能勾引我起早散步的,只有那热锅里滚烫烫的豆浆和烤炉里香喷喷的烧饼……在十字路口,和我一起望着号志灯停步的,只有一位中年妇女和她的娃娃车。

白膨膨羽绒服里探出毛茸茸的小脸,我往后退了两步!

有感于动物陪伴的重要性,台湾文学馆在2021年8月推出了“友直友谅友多毛——阿猫阿狗的文学史特展”。2022年则扩大关涉动物的范围和深入的思考,展览名称“成为人以外的——台湾动物文学特展”,便提举出人类和动物的“相对”又可能“互换”的暧昧关系。

我稍稍低头,瞧了瞧车上白膨膨羽绒服的——

妇人把娃娃车的塑胶雨篷拉严,看了我一眼,过马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