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图书馆的前世与今生确实耐人寻味,让我们体验到图书馆在硬体与软体方面的蜕变和发展。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对许多国人来说是精神的象征,求知识的当儿,也有和亲人、同窗、另一半共处的美好时光。正因如此,当一个熟悉的地方即将搬迁或关闭时,那种不舍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乌节路的义安城曾经有一所图书馆,那是我以前下班后常流连的地方。该馆如“精品图书馆”,面积不大,选书却精细。在热闹的购物商城内开设图书馆除了满足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能为精神进补。

图书馆搬迁之事在岛国并不陌生,似乎每隔几年得复习一下这不舍之情,而每一次的搬迁总令人隐隐作痛。有多少人还记得港湾图书馆的前身即红山图书馆?当红山图书馆停止运作时,我也难掩一丝感伤,因为这里是我念中学时常去借阅课外读物的地方,留下了年少的足迹。

有位中年妈妈受访时说她小时候经常随父母来这里借书,即使不住裕廊却因为该图书馆有大量的书籍,毅然成了常客。这位妈妈如今也带自己的孩子来此借阅书籍,拥有35年历史的裕廊区域图书馆蕴藏一家几代人的温馨记忆。

我有时会想,如果当年国家图书馆没有拆除的话,今天的史丹福路一带肯定很不一样,整个借阅书籍的氛围又有所不同。说不定这所由红砖砌成的图书馆会成为国内外访客打卡的热门景点。

这是图书馆管理局的大胆尝试,为后来不少设在购物商场内的图书馆铺路。乌节图书馆开了八年却因租约到期而在2007年无奈关闭,叫许多爱书人深感惋惜。所幸数年后,乌节图书馆以设计为主题的崭新面貌在乌节门购物中心重生,弥补了这份遗憾。

时代在进步,阅读的方式在改变,图书馆从一个纯粹借阅书籍的地方衍生为一个活动场所。不会迁移的是,图书馆永远是知识的宝库,给予爱书人精神寄托,从而建立起牢固的关系,甚至成为与书共处的私密空间。

裕廊区域图书馆将在2028年搬迁至附近的裕廊东综合交通中心,消息一出马上引起公众的热议,一般人认为图书馆地点适中,藏书丰富,担心新地点无法复制同样的阅读氛围。

放眼岛国的个别图书馆,横跨超过半个世纪的公共空间,风格与格局迥异。踏入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皇镇图书馆就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回到小学借阅童书的单纯岁月。乌节、港湾图书馆则充满时代感,设施完善,还能俯瞰周边景色,我乐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