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位男士点头附和说:“是啊!今天听到了美的福音!”
我说:“新加坡本来就有美呀!”
我没有刻意宣扬美的宗教,但我听见渴求接近艺术的心声。
对于艺术,先不管走得远不远,拉近距离才是当务之急。
我为文图学会提供的第一场艺术导览,是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览的袖海楼珍藏,那也是文图学会的第一次公开活动。当时接近农历新年,我在结束活动之前,请观众自己重新浏览,选一件作品,设想如果能够拥有这件作品当春节礼物,会多么开心。
3. 文人绘画不能出售?
2. 文人绘画强调写意,所以不求形似?
所以,在接到为台湾的高中老师演讲的邀约,我便请联系的老师让我看一下教科书,初步了解学生会学到什么内容,吸收哪些养分。我看到的是高中三年级选修历史课本的“艺术与人文”部分。
写意的基础是掌握物象的形和神,不是随便乱画。中国山水画讲究各种皴法,就是试图在二维平面中利用笔墨线条的变化来呈现山石的立体感,教材说的完全不到位。
观众各自散去寻觅,一位中年男士略带激动地说:“我终于懂一点怎么看画了!谢谢衣老师把美带到新加坡!”
旁边另一位女士说:“今天是我第一次进美术馆,我一直以为这里是政府盖给外国观光客的!”
我们再拿郑板桥作为例子,郑板桥弃官以后在扬州卖画,还明码标价,可见文人画也能有商品属性。他指出人们对“写意”的误解:
答案从苏东坡为他的老长官的儿子宋汉杰题画开始,他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这段文字教材有错误和遗漏,本文暂且不表。
1. 文人画家一定是业余∕非专业画家?
不知道这样的认知水平怎么编写出教科书?有鉴于此,我更觉得和公众分享正确而有情味的艺术常识任重道远。最近常听人说:“XXX才能走得远。”对于艺术,先不管走得远不远,拉近距离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我从“业余”“写意”“非卖品”三个关键词,以苏东坡为例,破解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的三大迷思。我针对的是教材里面用文人画概括“注重写意的 绘画传统”,认为“虽然中国绘画在早期会追求形式,但却不曾发展出像西方那种追求立体感的尝试。”我先通过设计在Slido的投选题目和线上听众一起思考:
宋汉杰后来担任宋徽宗朝的画学博士,“画学”是皇家美术学院,“博士”负责招生、课程设置和教学等任务。因此,宋汉杰算是职业画家,文人画家不一定是业余的。
“士人画”也就是“文人画”,苏东坡强调欣赏士人画就像看各种各样的 马,重视的是“意气”。“意气”包括人格气质、情感思想,以及创作时的意趣灵感。普通的画工只会画马鞭、皮毛、马厩、粮草等表面的物象,没有个人的才学、文采和性情,很容易让观者厌倦。宋汉杰的画不同凡响,正是士人画的代表。
“这是学术探讨。”他鼓励我,而且如果没有谨慎审视,老师们不明就里,教给学生,岂不贻害?
写意二字误多少事,欺人瞒自己,再不求进,皆坐此病。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
很惊讶,似是而非的观念,错误漏字的情形,更别说采用的图像未必可信。我告诉联系的老师:“我的演讲可能会揪出一些问题,甚至否定教材,会不会反而增加了听众的困惑?”
古代艺术品只流通于特定阶级,在文人雅集或商绅往来时展示,一般人很难有机会接触。有了公家的博物馆开放参观,欣赏展品需要基本知识储备,还是有门槛。我创立民间社团文图学会,志在“扫除美盲”。除了面向公众介绍艺术,如果大家在求学阶段就培养爱好和获取资讯,日后更能够轻松享受,进而泽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