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树乃新山人,宽柔中学毕业后,1960年负笈台湾台大中文系,师从台大“明星级”学者如王叔岷、毛子水、台静农等,不但成为该系首位侨生博士,其学脉也在学界被认为是继胡适之、傅斯年、王叔岷而下的北大传统,是公认的海外汉学大家。
郑良树祖籍广东潮安,童年浸濡于新山缓慢淡静的潮州方言生态里,学校即在柔佛古庙隔壁。升上宽柔中学后,他遇上了儒雅掌校的名学者王宓文校长(王赓武教授父亲),穆斯林学者马骏武及许云樵等,影响了他日后往台大深造的取向。
郑良树学成后返马,于1971到1988年间执教马大中文系达17年。那时,马大中文系是马国大专院校里唯一的中文系,郑良树等名师在马大春风化雨,影响深远,日后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人才鼎盛,在马华文化、文学、教育及政界,不乏扛鼎人物,如当下系主任潘碧华也是华文作家协会会长。而从政的有官拜正副部长的陈广才及何国忠。
走入马来亚大学,走进楼舍经已垂老的社会科学院,一步一步缓缓爬上四楼,就来到了马大中文系的入口处。
一照面,便见到一框“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的书法,署名郑良树书。
中午的阳光穿过长廊外婆娑摇动的树冠,我们边谈边走,来到长廊的尾端,这时,我瞥见墙上一面不小的告示版,贴着六年前郑教授逝世时的讣告全版的挽词,还有学者与学生们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潘碧华的悼念文字,这时,我却被一行标题拨动了心弦:“郑良树老师,中文系永远的招牌!”——原来,离马大教席34载也过世六年的郑教授,一直都没“离开”过马大。中文系永远的招牌,不仅是我抵步时立刻拍摄的书法墨迹,更是郑教授的学术遗产与学者风范。斯人虽远,但中文系里每个人的心中,却永怀一杯“暖暖的茶”,就如南院“郑良树教授书画珍藏馆”门口,将挂着他所写的对联:“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1988年,郑教授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退休回归新山后,将余生献予他心中用情至深的“宽柔学村”之南方学院,至2016年病逝,见证了南方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
马大中文系主任潘碧华在采访后引导我参观院系空间,指说长廊转角处是郑教授当年的办公室。
这回拉队到吉隆坡采访,乃为11月南院“郑良树教授书画珍藏馆”之开幕,拍录一辑“郑良树教授”纪录片。
自认只“走近”而尚未“走进”郑教授学术殿堂的中国学者毛醒策,特别推崇其立体式汉学研究,不但是对梁启超、王国维二重、三重研究范式的继承,更是拓展、创造和发展,是集文史哲和学术创作于一身的全才,是海外罕有的汉学大家。
立刻,我招呼南方大学学院电视台的摄制队,“先将郑教授这幅字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