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这篇小文见诸《联合早报》,我将和世界各地感念曾老师的所有师友,斟一杯酒,在网络上参加曾老师的追思礼拜,祝祷老师在天堂继续开怀。
若芬不止有一支学术的健笔,更有一支文学的妙笔。有了这样的两支笔,才是个完整的“中文人”。
“学与思:国际汉学研讨会”邀请了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15位学者,我安排研究生个别访谈,写出15篇汉学家的学思历程,收在《学术金针度与人》一书中。从学于曾老师20多年,我才晓得老师家在台南县六甲乡经营农具生意,幼年喜欢看漫画书,《三国演义》《白蛇传》等故事引导了老师对文学的兴趣。在台南一中就读时,除了物理,老师最擅长的科目是国文,以第一志愿考进台湾大学中文系,是成绩最优异的“系状元”。当其他同学后来纷纷转系,老师仍然不改初衷,坚持和其他八位同学继续在中文系学习,历经10年,取得国家文学博士,留校任教。
我举起酒杯,说:“飞扬跋扈酒杯中,我的老师教我的,人间愉快,愉快人间!”
2014年曾老师荣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我主办的“学与思:国际汉学研讨会”早已经邀请老师来新加坡与会,7月19日的主题演说《戏曲在当代因应之道》,是老师以院士身份发表的第一场公开讲话,別具意义。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制约,过去学术界对戏曲研究存有某些偏见甚至鄙视;况且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出身本土,没有喝洋墨水的屈指可数。老师荣任院士,不但肯定戏曲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台湾学者的成就和贡献。
《戏曲在当代因应之道》从九大构成元素定义戏曲:故事、诗歌、舞蹈、音乐、杂技、讲唱文学及其叙述方式、俳优充任脚色扮饰人物、代言体、狭隘剧场。并且认为应当兼容传统与创新,融合中外之道,才能处理戏曲在当代面临冲击的诸多困境。老师既深入研究,还编剧创作,身体力行,延续戏曲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
结合学术和文学的“轻学术”写作,是中文系的出路之一,老师1989年就指出了啊!
当天晚上噩耗传来,我难以相信!10月7日,曾永义老师还亲自出席以他的诗词谱写歌曲的“吟咏性情·歌乐相得”跨界音乐会。我在脸书上看见老师坐着轮椅,原本壮硕的体格变得清癯消瘦,几乎认不出来。前几年老师为了维护健康,刻意调整饮食,经常骑自行车,体重已经大减。知道老师去年病重,很是挂念,没想到那场音乐会竟然是和大家告别。
没有曾老师的包容和远见,就没有文图学。没有曾老师对我的第一本小说《踏花归去》的序文,就没有我的“轻学术”写作。老师写道:
10月10日,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曾永义院士在家中用过早餐,9点45分静静地合上眼睛,离开了他教我们要愉快度过的人间。
老师桃李满天下,60年来指导了170余位博士和硕士,我忝侧其间,却是“教外别传”。请求进入曾门之前,我十分忐忑。虽然也喜欢戏曲,只是停留在观众的层次,修习的相关课程不多,知识储备也不足,谈不上研究。但我欣赏老师豪爽宽宏的性格,尤其敬佩老师对本土的关怀和用心。我在中学时便在报端读到老师整理曲艺的见解,参观老师策划的“民间剧场”演出,我向往同老师一样,既研究学术,也服务社会,做个灵活的文化知识人,于是斗胆请老师收留。老师毫无迟疑,称赞我获得学术特优奖的郑板桥题画艺术论文,鼓励我继续努力。我在“学与思:国际汉学研讨会”中提出“文图学”的概念,便是带着在老师面前交出成绩的心情,报告我在海外的阶段结果。
来不及收拾老师骤逝的哀伤,我应邀赴韩国参加“中国文化研究会”2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会后餐席间,韩国学者问我:“听说你们台大中文系的都会喝酒?”我举起酒杯,说:“飞扬跋扈酒杯中,我的老师教我的,人间愉快,愉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