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环保署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苦口婆心提醒市民,去年中秋节全港浪费掉近500万个月饼,呼吁大家今年尽量克制,避免重蹈覆辙,暴殄天物。环保朋友最近买了一部厨余机,将余下食物转化为泥土作其他用途,希望为环保尽一分力。不少地方政府通过宣传,呼吁大家尽量惜食,减低厨余。每次看到自助餐剩下来的食物,总觉得可惜,原来食肆的厨余不能随便送到慈善机构,个中牵涉卫生,甚至法律责任问题,幸好不少食客己经自携器皿装上吃不完的食物,带回家继续享用,是良好世界公民的责任。世事总存在不能平衡的状态,有些地方闹饥荒,人民挨饿,有些地方厨余堆积如山,成为发展地区的烦恼。

好久以前的事,地方经济不如今天的好,宾客在出席喜宴的时候,也带备器皿,带走盛宴剩下的美味,糕点、水果等回家享用。不少食肆员工将其他的厨余收集后出售,是额外收入来源,也是帮忙低收入人士,获得廉价食物,是挨过困难日子的救生圈之一。

五六十年代香港一般家庭,生活捉襟见肘,一家几口挤在一个房间,起居饮食全数在房内完成。我家七口一个房间,住在六户分租的一层楼内,共用厨房和洗手间,每天竭力磨合,才可以减少争执冲突。日子不易过,花在食物方面,家庭主妇同样要搅尽脑汁,平衡营养和支出。当年酒楼餐厅出售的厨余是贫苦大众的恩物,是困境中的及时雨。因为是家中老幺,年幼时每天早上陪着母亲去菜市场,当年市场部分是露天摊档,贩卖低价蔬果,尤其是外形出现损坏,售价更为便宜。年幼无知,总是不明白妈妈为何选择破了相的水果和蔬菜,更好奇的是其中一地摊布满一盘一盘的熟食杂物,混合了各种各样的残菜肴,其中以碎菜为多,偶尔会出现漏网小虾、咕噜肉、鸡脚、腰果、炸子鸡、冬菇片等杂碎,厨余来自不同酒楼,由员工卖给小贩赚取额外收入,行内称之为下栏钱,此类厨余被送到露天市集,以斤两计算转卖给银根短缺的草根阶层下饭。母亲每次回家后把这些廉价厨余,为了卫生安全起见,必以猛火翻煮,彻底消毒后才吃。当年生活困难,虽然是残肴,却因集各种菜式的大成,味道浓厚独特,家中小孩都吃得津津有味,每双筷子都在杂菜里翻动寻宝,希望找到一小块肉,一只半只小虾,凡尝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在半世纪后的今天,偶然也会在我舌尖上勾起这段难以忘怀的味蕾历史,辗转追忆厨余在那年头,陪伴当时在贫穷线下挣扎的小朋友,共度那些在混沌杂菜中寻宝的时光,那些千百个苦乐参半却充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