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酷热的阳光穿过老树撒落了一地的黄色光影,便伴着旅客好奇的眼光和花枝招展的载客三轮车,轻盈地在帐篷外穿跳跃舞动。

“国家文化人物”(马来文简称WAKOH)不是一个“奖”,而是一份与生命同呼吸的“公务差事”。

13年来公布的27位文化人物,经有多位离世,健存者不足20位。这册精装的双语专册,倒用心地将27位文化人都巧妙地在封面凑摆在一起,视觉上“花团锦簇”,定格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界的首张全家福。

遭冠病疫情延阻了将近两年,《国家文化人物》这本coffee table book(茶几书)的推介礼,上周六下午在最近换成“马六甲山”的“圣保罗山”山脚举行。

不论是对有型文化还是无型文化,或者像我们这一小撮“活着的人物遗产”,马来西亚原本就是起步颇慢的新兴国家,再加上国策中渗入许多宗教与种族色彩,在隔阻的高墙林立之下,犹能迎来如此一册略带野生色彩的人物专册,可算是颇堪称慰的事了。

由于专辑的推介礼和新落成的马六甲古城文物馆开幕礼合并举行,仪式会场便设在粉刷一新的文物馆外侧。

终于,马来西亚文化部国家文化遗产局出版了首册《国家文化人物》(National Heritage of Living Person),图文并茂介绍了27位在国家遗产法令下“被国有化”的文化人物。

2005年马国文化遗产法令通过后,和我一起合创廿四节令鼓的音乐家陈徽崇在2008年7月和另外五位文化人被宣布为首批国家文化人物,其中包括1944年诞生于新加坡的马来传统剧及峇峇文化专家莫罕末巴鲁丁(Mohd Bahroodin),也有沙巴卡达山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及印裔女舞蹈家,倒也将东西马各族的文化人物,都平均兼顾到了。过后,于2012、2015及2018年又分别公布了21位文化人物,有著名的马来漫画家Lat,登嘉楼州的华裔皮影戏艺术家杨福成(Eyo Hock Seng),国际闻名的印度传统舞大师南里依不拉辛。我也因廿四节令鼓而名列其中。

圣保罗山及山脚一带的荷兰红屋教堂区,都是古城密集的旅游打卡胜地,但斜坡上的那棵“马六甲树”却仿佛大隐于市,被行色匆匆的“镜头旅客”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