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生性胆小内向,爸爸让她读英校,希望当年在他眼里的洋派教育可以让姐姐稍微开放些;哥哥是长子,所谓长兄如父,自然得传承儒家文化的传统思想,所以报读的是华校;我排行老三,照英、华、英这样子排下来,我理应去读英校,但我从小外向,爸爸担心我要是再接受洋派教育,只怕他和妈妈会管不住我了,所以我去的是华校;两个弟弟上有兄姐身教当榜样,选择华校或英校已无所谓,正好当时的趋势是掌握英文更利于日后谋职,所以两个弟弟读的是英校。
除去以性格选择让我们接受洋派或传统教育,爸爸的理想是让我们互相学习,读英校的向读华校的学习华文,读华校的向读英校的学习英文,如此一来,他的子女们就能成为精通双语的人才。
念小学时,姐姐第一次接触Stephen这个名字,可怜的她并不知道它与Steven同音,小小脑袋还在想怎么会有人取这样一个“踩在鸡上”的名字;本人天生鲁钝,小时候有些成语就是没办法搞清楚状况,比如大智若愚、大愚若智、事半功倍、事倍功半,一度还把鸡毛蒜皮当成鸡皮蒜毛,稍微长大后才突然开窍,鸡和蒜都有皮,但蒜没有毛呀,从此才牢记鸡毛蒜皮。
虽然很多时候英文无法让我产生共鸣,有个英文字倒是成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habit,为什么habit这么难改呢?因为拿掉h还有abit,拿掉a还有bit,拿掉b,it还在!
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懂得欣赏华文的美丽和魅力,一句成语、谚语或歇后语,用在巧妙之处能让人会心一笑;英文于我而言是工作语言,它不像华文能让我发挥想象的空间,产生共鸣,就好比倾盆大雨,想象天上一个装满水的大盆子,倾倒后落下的水势,让你马上能联想到落汤鸡,可是英文的raining cats and dogs,我就是百思不得其解,下雨和猫狗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地导演梁志强曾经以说笑方式称精通华文叫精华,精通英文叫精英,我们家五个称不上精华,也算不上精英,更加不是精通双语的人才,爸爸的理想很美,只是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多读、多听、多讲和多写,虽然无法达到爸爸的理想,我们各自都有正当工作,自食其力,堂堂正正做人,爸爸已是老怀宽慰。
家里五兄弟姐妹当中,有三个是英校生,两个是华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