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峇踏这里做了大约十年,直到政府发展组屋,被分配到友诺士地铁站旁的政府店屋。这段创业史至今记忆犹在。

在峇踏这里,是我人生开始创业的第一步,以接工作为主,零售其次。看着对面洋服店的老板,没多久又换一部新车, 原来是买辆新车娶新娘结婚用的,很羡慕他,心想如果有一天也可以跟他一样,那有多幸福。理想并没实现,很遗憾,只够钱买一辆史古打,方便每天回家打包餐食到店里和弟弟一起用餐;我也以这辆史古打拍拖,女友两年后成为老婆。

大约1965年间,就在中央戏院旁边, 街名没记错应该是Jalan Sayor路旁,以800块钱顶了一间面积大约百多平方英尺的木板店屋,没水电,没厕所,以木板当店门。店屋后面是巴刹的铁丝网篱笆, 对面则是一整排较大型的小商店,有药材店、杂货店,还有好几家裁缝店。

开始时,就觉得店面比路面低很多,于是决定把店面垫高一尺多,比隔邻的高出不少。后来真的每遇到雨季,马路总是淹水,还好大雨过后没多久水位很快就退去。后来我们申请到自己的水供,电则是向大路旁的商店租用的,以每盏灯几块钱计算。

我们这排店屋大概有四五个单位而已,都是以木板和锌板屋顶盖的,由十几片木板搭起,木门也是用几片木板,关门时要按照木板上的号码顺序,一片一片地连接上,晚上就和弟弟在店里睡觉。

前阵子在《联合早报》上读到有关峇踏(Batak)的旧事,就忆起当年和弟弟在那里创业时的种种往事。

我的隔邻是一位单身的老鞋匠,一样在店里过夜。有一天早上我开店后,咦,隔邻的阿伯今天怎么这么迟还不开店? 叫了几声没反应,向木板门缝隙里面窥探,哇!吓了一跳,原来阿伯自己吊颈死了,尸体还吊着!报警之后,隔了几天我还被叫去做见证,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