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因视频会议吃了几次“暗亏”,窘态百出。上司在毫无预警之下点名,征询与会者的意见,我当时却一心二用或心不在焉,“智商下线”,于是只能支支吾吾,说不出任何精辟透彻的见解。J听完我满腹的牢骚,指出多数人(包括她自己)在线上会议都有无以名状的危机感,而上司或许是借由点名来揪出谁没有全神贯注地参与讨论。J应对的方法是尽可能在“各说各话”的留言区进行互动,对同事提出的看法“见缝插针”,频频以+1“出面”相挺或表示认同,婉转且无声地宣告自己的存在。
后来想想,神通广大的线上平台虽让分散于各处的群体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聚合见面,但它终究取代不了亲身到场的真实感。只要是亲身在场,哪怕间隔了多少人,距离多远,我总觉得别人注视自己的目光是有温度的;这是线上会面无法传递的情感交流。所谓“零距离”,应该是伸手即可触摸到彼此的空间,可以若无旁人地倚在对方的肩上,可以肆无忌惮地拥入怀里,可以宠溺地为对方捶背搔痒,真真确确做到实质上毫无间隙的连接。
将近两年因冠病防疫措施而居家办公,我觉得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不得不在线上拼命刷存在感。友人J也有相似的困扰。一收到上司与同事的电邮或简讯,若自己没有秒回,J便开始胡思乱想,担心对方误以为她“神隐”了呢。
我想起在真实生活与影视剧中常看到的情景:小孩子因受到惊吓而啼哭,身旁的大人就赶紧安抚:不怕不怕,有我在呢。无论在线上或线下,咫尺或天涯,一句“有我在”皆是在防备情感创伤的急救包里不可或缺的强心针与安定剂。
我对线上会议怀有复杂难解的情感。一登入视讯会议平台,我总是好奇地“巡视”一番,查看哪些同事已在线上等候多时,哪些正在连线。由于已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公司上班,我可以趁此机会好好瞧一瞧新同事的“庐山真面目”。然而,我本身并不喜欢那种通过会议视窗被人注视的感觉(哪怕我只是自作多情,没有人想看到我这副颜值不在线的面容)。
不善演说的J认为线上会议的好处是做ppt报告时,别人看不出自己正在一字不漏地念出事先准备的演讲稿。然而,有些急性子且诸多意见的同事在报告演说进行时,老早已按捺不住,火力全开,在线上留言区抛射一连串的问题与观点。以往,他们不得不等到最后的提问环节,时间久了,一些暂时存档在脑海的看法或问题到了紧要关头却无法读取(毕竟,这也是耗神的脑力活儿啊),只好摆手作罢,放演讲者一马。线上会议消弭了这个“屏障”,真让J头痛不已。我看到J的这则私讯时频频点头,以示同感,随即想到她看不到我的反应,于是传了表示附和的回复:头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