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在1897年5月26日出版了一本有关吸血僵尸的小说《德古拉》(Dracula),把吸血僵尸的一切写得非常详尽。其中经典的如古堡、蝙蝠;被吸了血的美女在颈后留下两个尖齿痕,跟着会变成僵尸吸血;大蒜,僵尸的原乡泥土,尖木插心灭僵尸等等的桥段都来自该书。小说风靡了欧美,就连本地的英文报章也报道了这消息。虽说故事源于罗马尼亚,但小说的灵感和很多地标都源自英国海边小镇惠特比(Whitby),所以小镇里的“吸血僵尸协会”就在约十年前开始搞僵尸日这名堂吸引游客了。
吸血僵尸轰轰烈烈了一番后,学会了韬光养晦,以低调的方式“与人类共存”。这就像“伊波拉病毒”和“猴痘”,虽被控制了却伺机待发,一直在人间留一个阴影。东方的僵尸虽然厉害,但基本上都是“清朝遗孽”,所以数量有限,被灭一个少一个。那就有点像“天花”,终会被消灭殆尽,成为历史。丧尸则最无厘头,无目的胡乱地咬人传人,势必把全部宿主都弄死才罢休,这不适合病毒的自然生存原则,必定自灭。
最怕的是丧尸病毒学聪明了,搞个变种毒株,把危害人类的尸毒调低,但增加其传染性而大量传开,最后把全人类都变成它们的宿主,代代相传,真正与人类共存了。这里说的是僵尸,不是奥密克戎BA.x的故事,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东方的僵尸则要归功于清代小说家袁枚的《子不语》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东方的僵尸基本上是一种“已失其魂”的尸变,它们集天地怨气,取天地死气和晦气而生,不老不死,以怨为力,以血为食。但“可爱”的地方就是虽然它们功夫了得,却被定型为穿着清朝服饰,要两手齐向前伸,四肢僵硬,头不低眼不斜,腿不分地跳动前行。原载被僵尸吸血者死,被吸血后也变成僵尸之说,相信是后期受到《德古拉》的影响。
要不是朋友问起,根本就不知道5月26日是“世界吸血僵尸日”这回事。
科幻片里流行的应该是“丧尸”,不论来自东方或西方的丧尸都是因为活人受到病毒的感染而失去意识,只一味咬人要把病毒传下去。丧尸的想法也非空穴来风,在自然界早已发现了不少这样的真菌和病毒。例如:被真菌感染的蛾虫变成植物冬虫草、金蝉花,被孢霉菌和寄生虫等感染的毛虫、蝉甚至鱼类老鼠,会变成“僵尸”改变习性,故意吸引天敌捕食,让天敌受感染成为毒菌等的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