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酒的用途颇多,商谈、宴会、祭祀、药用等,似乎无处不在。酒文化源远流长,相关知识从酒的种类、酿法、产地、酒器,再到诗词、礼仪、食材搭配等,范围甚广。古人有云饮酒作乐,也有把酒言欢。就我而言,喝酒更多是和朋友相聚聊天的佐菜,是享受氛围。给自己的底线则是不买醉,不失态,不误事,小酌一杯助助兴。也因此平日里我钟情于风格独特、较为安静的酒吧,或坐在角落座位听着慵懒的蓝调,或坐在吧台观察调酒师如何将不同材料巧手混搭,变魔术般调制出一款款的酒饮。

当然,有时心情郁闷,以为能找个情绪出口不免多喝几杯。曾在台北加点过一杯蜂蜜whisky,蜂蜜醇厚香甜,威士忌辛辣,入口后心情愈加苦涩,结果在深夜里格外清醒。所以说,欲借酒消愁那仅限一杯吧。现在偶尔仍会小酌一杯,但若想卸下一天的重担,安稳入眠,我还是乖乖选择一杯低脂牛奶。

这两年因疫情关系,本地实施禁酒令,少了一笔在外聚餐的酒水开支,现才惊觉原来在外消费价格昂贵。防疫措施逐步开放,终于可以待在酒吧超过晚上10点半,但好像少了彻夜畅饮的兴致,经常到点了就开始犯困,想回家冲个热水澡,躲进丝滑的被窝里一觉到天亮。姐妹开玩笑道:“欸,我们怎么那么loser?”我忍俊不禁:“就loser吧,熬夜喝酒隔天脸还会肿好不好?”

朋友当中有人不喜欢酒的味道,有人不喜欢失控的感觉。有人恰恰陶醉于品尝,不同酒不同风味,虽然最终也只有几款纳入心头好。有人则喜欢微醺的感觉,一切变得朦胧,可以完全放松,暂且忘却烦恼。也有人说几杯黄汤下肚快乐似神仙,可惜快意短暂,隔天醒来精神不济,所以开始给自己设定几个特定月份滴酒不沾,倒不是喝酒成瘾而非得戒酒,只是想看看无酒精生活将带来什么变化。

记得以前在上海有家喜欢的中式鸡尾酒酒馆,女调酒师按照各人喜好送上特调,晶莹剔透的梦幻浅紫色,上面浮着一层似云朵的泡沫,原来是打成泡的蛋清,简单、漂亮,酸甜适中。另一次在某家酒吧点了杯名为“The Star Gazer”的鸡尾酒,以金酒为基底,第一口带淡淡的果香,气泡在舌尖上飞舞,还有些微苦,顺着喉咙滑入胃里,瞬间有些暖意,仿佛在微凉的夜晚,能放心躺下仰望明亮的星空,畅谈天下,疗愈疲惫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