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正是我们这样带有移民身份的人,站在自己角度和别人的文化里才看到最有意思的冲击。
我再次来到首都剧院,已是2016年,当时应国际知名珠宝商之邀出席晚宴,经过建筑师的妙手回春,这座完美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霓虹闪烁风格独特地再次成为市中心美丽的地标。当年巨型广告牌张贴着最新影片的海报,无论是行人或驾车人士都会被它吸引,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舞蹈和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和红地毯电影首映的场所 。
应朋友之邀在首都剧院观看了由法国导演拉斐尔米利特(Raphael Millet)执导的纪录片《首都剧院——星耀狮城》(The Capitol of Singapore)。首都剧院是幸福的,历经90年风雨飘摇,日据时期,军政府将首都戏院易名为共荣剧场,战后,邵氏收购了Namazie Mansions,易名为邵氏大厦,首都戏院成为邵氏的旗舰品牌,放映首轮电影。上个世纪末曾一度被废弃但前些年由鹏瑞利集团独具慧眼倾心还原,终于浴血重生。如今更有异国导演在困难重重的疫情期间将首都的前世今生用影像记录下来,让后人思考时间,回味历史。
首都剧院原有的建筑细节完整无缺,它以艺术装饰式入口、曲线悬挑顶棚和点缀着黄道十二宫的拱形屋顶而闻名,双翼飞马和骑士雕塑分列舞台两侧。当晚我觉得很神奇的是,整个电影大厅变成了带舞台的宴会厅,原先看戏的座位能在高科技的设计下8分钟将场地变成平地,灯光柔和,模特儿穿戴珠宝在宴会中穿梭,主持人和歌手在舞台上呈现精彩演出。原来这里配有东南亚首个旋转盘座位系统以及先进的影音系统,使其成为新加坡唯一能够举办音乐会、戏剧、电影、会议和研讨会的多功能剧院。
上海的国泰电影院建于1930年,时间上他们是同龄姐妹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ArtDeco风格。它反对古典主义单纯手工艺的倾向,而主张机械化的美,所以大量使用直线、对称和几何图形的构成,大胆使用了当时的新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合成树脂玻璃。整个建筑物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新颖的造型、夺目的色彩以及豪华材料,成为一种摩登艺术的符号。
我于1990年代中后期来到新加坡的时候,南洋的热浪和浓郁的榴梿让我颇有新鲜感的同时也有些思乡,这里和上海如此不同。有一个阶段因为周末要常去福南中心,路过白色建筑的首都剧院,虽然当时外观很破旧,但极像我们上海淮海路上国泰戏院,顿时眼前一亮。
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作为旧时法租界首轮电影院之一,国泰电影院也深受张爱玲喜欢。她的小说里,比如《心经》和《多少恨》里常出现国泰戏院,有时她明明已经坐火车去杭州,看到国泰有戏上映,又有喜欢的演员出演,她会买火车票赶回来看。
金沙酒店也好,鱼尾狮也罢,更多的都是外界赋予新加坡的符号。而恰是那一间间小小的店屋,一条条富有故事的大街小巷和那几家承载了多少人记忆的戏院留存着狮城200年的历史血脉,可以代表新加坡的建筑,必须当仁不让。
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辉煌的首都剧院也曾有过抵挡不了时代的变迁而在1998年无奈地拉下帷幕,之后废置了好些年,黯然无光,叫人深感惋惜。纪录片导演米利特说:“我在纪录片中加入朋友的一些照片,以唤起那些日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翻新后的首都剧院真的是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有点像从灰烬中复活的凤凰。”他的德国摄影师朋友菲利普奥尔德鲁普(Philipp Aldrup)刚搬到新加坡时,也被这座戏院的历史感和忧郁感所震撼,并在它最落魄时捕捉了最精美的照片,影片中加入这段照片,让整个影片的维度,深度变得不同。
位于史丹福路的首都剧院建于1929年,屈指一算,已接近90高龄。首都剧院曾经是本地最大的电影院,受纳马兹 (Namazie)家族委托,建筑事务所 Keys & Dowdeswell最初设计了这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首都大厦(Capitol Building),并于首都剧院(Capitol Theatre)落成四年后,即1933年建成。作为新加坡的一家豪华电影院,相连接的剧院自开业后的数十年间一直稳居新加坡电影业的第一把交椅。经历过第二世界大战的蹂躏,不同年代的新加坡人对它存有个别的特殊记忆,可谓岛国的历史性地标之一。
今年再次来到首都剧院,是来观看专门讲述首都剧院前世今生故事的纪录片。也许正是我们这样带有移民身份的人,站在自己角度和别人的文化里才看到最有意思的冲击。纪录片收集了很多旧影片,有一段李香兰的好有意思,里面不断在背景里闪烁着“上海”字样,不能理解的同时也惊叹时代巨大的改变。而印度片、马来片、方言影片都让人目不转睛地探索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