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抢购的是供给上海餐饮业的半成品食材。有做汉堡的澳洲牛肉饼和鸡扒,调制好的土豆沙拉等。再看看那价钱就全明白了。因为食品原本的保质期就不长,加上当时正是疫情管控期,很多餐馆无法正常营业,没有需求,所以都廉价抛售!

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看到上海阿姨们在小店门口排队。要知道阿姨们对实惠的信息是特别灵通的,跟随她们的步伐通常会有惊喜!我当时就挺好奇的,这类小店的客户以外国人居多,卖些小众的进口调料、奶酪和外国零食等,都不是做中餐常会用到的食材,应该不会吸引她们。于是决定去探个究竟。

入群后我就被“优惠”轰炸了。每天收到无数新上架食品的信息推送,还有视频拍下客户抢购的实况!从最初卖的西餐食材,扩展到中餐食材如去骨凤爪,冷冻海参,佛跳墙等。同时他们还提供外卖,让很多家庭在社区封闭隔离期间也能吃上精致的餐食。不久他们的货源越来越广,有来自东南亚的各种零食,也有西班牙火腿、德国香肠、东欧饼干等。后来竟然做起进口水果生意:突尼斯石榴、泰国榴莲、智利樱桃、墨西哥牛油果!

为什么这些小店从非主流进口“杂货”可以做到天天排队的盛况呢?主要原因上海是国际口岸,进口很多货品;其次因为疫情货品滞销,进口商为了找出路,纷纷把货品推到这些小店低价促销。小店也成功灵活地转型卖起半成品食材。至于这模式的可持续性,至少先渡过难关存活下来再说。

几个月后,我发现这家店的店面竟扩充了一倍,还开了一家分店。在我家两公里的范围内,半年内也同时开了至少四家同业竞争者。

当下疫情对旅游业、酒店业和餐饮食品业的打击是惨痛的。各个行业的生态链也几乎无一幸免,无数的企业都在逆境中求存。我观察到一个夹缝求生的成功案例,那就是上海的进口食品小店的转型。

刚刚又收到微信群的推送,这次看到的视频竟然……拍到本人在抢购阿根廷牛排!好丢人啊,赶紧想想怎么维护我的肖像权。

我一个新加坡大叔于是加入上海阿姨的阵容:加了小店的客户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