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满足而死的校友留下子孙满堂,可谓毫无遗憾地离去。尚且活着的我们应该是内心平静,可以为离世的校友生前度过的年岁感恩,他们离开了这个劳苦的世界何尝不是得着卸下劳苦的福气呢?
至于离世的校友当中有些人仍属壮年,或许留下了孤儿寡妇,我就会感觉心情特别的沉重。虽然大家共守的宗教信仰有说上帝会看顾孤儿寡妇,是他们日后的倚靠。我还是免不了兔死狐悲的情怀,感到无比的忧伤和难过。
是啊,真的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读了红酒君的《向死而生》(刊于8月20日),心中颇有同感与共鸣。因为我的电子邮箱时常迎来如她所经历的哀伤与忧愁,那是学院发给校友的讣告电邮,敬告大家某届某系的某某某于某月某日某地去世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保守含蓄的,爱和愧疚往往是压在心底,不容易说出口。而对死亡的避讳,更是造成一些重要的劝勉或是须要交代的事,无法及时说出来。死亡实在是人生必经的道路,因此,面对生离死别的忧伤痛苦之际,家人和临终者都非常需要勇气,把握机会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此外,慢慢变老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挽词“天忌英才”说的正是如此情况,年轻小伙子会罹患绝症,也可能意外身亡,美好人生嘎然而止。居安思危随时都做好离世的准备,及时爱应该爱的人,及时关怀应该关怀的人。
散居世界各地的校友相继之离世见证了生命的无常,也肯定了死亡乃是不按秩序地临到各人的事实,它随心所欲乱点秋香,有人寿终正寝,有人英年早逝。
每一次面对死亡,总会深刻地感受到离别的痛苦,也再一次思考生命的意义。有位同学因为自己经历了癌病的康复,又在抗癌旅程中经历丧亲之痛,他的牧范学博士论文因此以《探讨死亡学》为研究题目。他从历史、宗教、信仰、哲学、社会、文化、民俗等多方面来探讨人们的死亡观,以及如何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