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露宿者摆脱无家可归的生活,维州政府曾经耗费巨款为他们提供临时住宿或长期住屋,并提供医疗、戒酒、戒毒、辅导等服务。然而,即使政府聘请了援助团队鼓励人们接受这些福利,总有一群人坚持露宿在外。他们所持的理由包括公共住屋不安全,过于拥挤,与他人同住会引发心理疾病等等。由此可见,提供公共住房及各种支援服务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个人是否有意愿和决心摆脱无家可归的困境才是关键因素。我们只知道露宿者的存在,却不知道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一道无形的枷锁,深深地禁锢着自己的心灵,无法突破。

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只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他们还需要一个家,一个给予他们安全和保护的家。遗憾的是,许多人心里的那个家早已荡然无存。他们只能借着和其他街友的互动获取一点抱团取暖的余温。一旦他们认定那是自己的宿命和归属,就会继续当城市里的游魂,直到生命终结的那天。

露宿者不一定就是乞讨者,有些人甚至持有一份正当的工作。即使是乞讨者,他们也不以兜售物品的方式获得施舍,也极少向人开口要钱,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人将鸭嘴帽放在地上,静默地等待;有些人用纸卡写了简单的告示或以双手合十的方式示意。只有极少数的乞讨者会婉转地问道:“请问你有零钱吗?” 即使路人说没有,他们也不追讨,不纠缠。

绝大多数的露宿者是四肢健全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当中有瘾君子、酗酒者、精神病患者、家暴受害者、前罪犯、破产者、落魄的艺术工作者,还有无法负担房租的低薪者。每一次路过他们,我总觉得无处安放自己的目光。我恐怕多看一眼,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或侵犯他们的隐私,但若选择视而不见,又显得自己冷漠无情。

暮春时节,墨尔本的气温逐渐暖和。宜人的天气加上禁令解除,市区内的露宿者突然增加。后巷的隐秘处,商铺前的走廊,公园的长椅及候车亭成了他们的临时住处。一到了夜间,他们就以毛毯裹着身子,蒙着头席地而卧。有些人还带着宠物狗一起蜷曲着身子相互取暖。他们的睡具及生活用品散落各处,大大影响了市容。

澳大利亚拥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和救助体系,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无家可归?有些人认为公共福利住房供应不足是导因,也有人说是私人租赁房租上涨速度远超收入增幅是罪魁祸首。其实,无家可归的现象背后往往是盘根错节的个人因素和家庭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或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