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逻辑在哪里?产生黑社会的根源在哪里?这些,都被突降的胜利匆匆略过。一样的,刚刚大热的《长津湖》,虽然全国人民也都看得很沸腾,但这场战役的战略较量到底在哪里,陈凯歌们花了两个小时拉开一场大战的帷幕,马上就以现在的历史视野匆匆奔赴结尾。

国庆长假,读点关乎国家的,关乎我们自己来路的。《时间的叠印:作为思想者的现当代作家》是一个选择。

无论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还是我们的当代文艺表现,经常的一个思路就是,把人的抉择密封在“历史必然”中,比如当下扫黑反腐剧,最后都是大环境决定走向草草了事。前一段孙红雷主演的《扫黑风暴》红遍网络,开头几集很不错,香港警匪片的节奏,虽然人物关系依然套路,反派呼风唤雨一路血雨腥风,正派各种新旧伤痕处处被动应对,但是,一溜中年演员主场,正邪较量的历史图景呼唤了无数观众坐等更新。但是,就像《简爱》里,简爱最后和罗彻斯特的平等达成,依靠了天外之财和意外火灾,《扫黑》最后的成功,也是反派突然停更似的被督导组人赃俱获。

《叠映》中,贺桂梅选取了萧乾、沈从文、冯至、丁玲、赵树理五位作家,为我们厘清,在20世纪中期,新社会及其话语的强大感召力来自何处。通过对个人的小环境与时代的大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把握,此书不再是中国革命史的文学版,也不再是文学现象化约的历史书,在历史同一性和历史差异性之间,新中国喷薄而出,其中的激动人心和百转千回,才是新中国的原理。

日本学者丸山昇有一个说法,做研究,倘若单是论述大环境,而忽视小环境,作为文学,就会变得粗糙。同时呢,大环境下所做的选择,能更鲜明地彰显作家的气质和性格特征,而在小环境的选择方面,这种气质和性格特征很容易悄然地隐蔽到琐事里去。

所以我要推荐贺桂梅的这本《时间的叠映》。所有的历史必然,一定是辩证法的胜利。不存在笔直的逻辑,看看迪伦马特就能知道,生活中,有多少条岔道等着修改我们的一生。迪伦马特写过一个故事叫《诺言》,小女孩在森林里被害,警察局草率从事,断定凶手是小商贩龚登,龚登因此含冤自尽。探长马泰依顽强认定,杀害小女孩的是一个精神变态的杀人狂。于是他用另一个小女孩做诱饵,布下罗网请敌入瓮。但预料中的精神病人却迟迟没有出现,因为杀人狂在来的路上丧生车祸。迪伦马特孜孜不倦写了不少溢出“大环境”的“小环境”。当然最后,命运还是会显影,告诉探长,他没有错。这是大小环境的辩证法,也是共和国胜出的道路和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