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早餐,在本地美食里,油条的身影也无所不在,虽然很少独当一面,但每次出场,都不可或缺,是比主角还要抢戏的大配角。没有油条,猪肉粥会显得单薄吃不饱;没有油条,肉骨茶要扣掉好几分;没有油条,吃豆爽一点也不爽;吃罗惹的时候,我总喜欢多加一份烤油条,甚至还能单点油条和豆卜就好,油条升级成主角,就很少听到有人点罗惹时要单点黄梨或沙葛的。

我感谢发明炸两的师傅的创意,猪肠粉包裹着油条,一软一脆,再蘸上酱油和辣椒酱,两级的口感和味道,可以无缝粘合;我吃煎饼果子或上海粢饭或台湾油条蛋饼,最在乎是否有好吃的油条。

在中国生活的日子从没少过油条早餐,只是大多搭配热豆浆,在微冷的清晨里边嚼边喝,他们说那是最正宗和正常的温暖。漂洋过海下南洋的油条,正如那些孤身寡人的过番客,娶了蕉风椰雨的另一半,这样就能落地生根,离家就是由改变口味和口音开始的。带过中国友人试试我们的咖啡配油条,体验本地混搭的本事。究竟谁是始作俑者,让油条勾搭上咖啡,让东方里有了西方?在东西交融的土地上,这是自然而然总会发生的离奇事件吧。

有美食历史学家说,油条是经由16世纪活跃于中国南方的葡萄牙人传入伊比利亚半岛,也有说是欧洲和中东的商人,经丝绸之路将油条带入中国。食物错综复杂的旅程,让历史学家去烦恼吧。好吃的话,根本就不用在乎它的身世。

因为热爱油条,所以爱屋及乌,也爱西班牙的Churros。记得第一次在西班牙吃到Churros,那不是油条的兄弟吗?西班牙人也喜欢在早餐吃Churros,和我们一样也会搭配咖啡。

买了油炸鬼加咖啡乌。我由童年的回忆抄了一份早餐,复制和黏贴到中年的怀旧的食欲里。小时候的味道永远不会令人失望,失去的美好只会更加美好。让油条潜入漆黑的海里,冲淡了油腻,一滴滴的乌黑,滴着滴着不知忧愁的时光。在捉襟见肘的岁月,油条加咖啡就可以是令人满意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