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参观旧书收藏,负责的馆员告诉我们,小思老师曾不辞辛劳专为他们说故事,细述每本书的来龙去脉。 “听老师说故事之后,每本书就一下子活了起来!”到今天还记得她说话时脸上的惊喜神情。

“如果我不把这一段历史写下来,孩子孙子们不会知道他们的前辈走过什么坎坷的路。孩子们应该知道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而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朱亮亮《追虹》)

“几年以前,我开始为孩子们写下我在怡保成长的故事。……我觉得应该把故事说出来,让我的孩子们能读到这一切的来龙去脉。”(王赓武《家园何处是》)

此时前辈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说起这本书的故事。“你知道吗?这本书在我们那个年代很受欢迎噢!”他说。

“个人回忆并非都能被视为历史。这本书作为小家记忆的构建,更多地是为我的后代而写。”(林清如《我的黑白青春》英文版)

这让我想起近些年读过的个人回忆录。读一本回忆录,就是听前辈说一个故事。事实上,不少回忆录的缘起,正是出于“为孩子而写”“为后代而写”的初衷,细读之下常被这样的表述所触动:

愿意为后辈说故事的前辈,是有心的前辈,也是尽责的前辈;因着他们的书写和述说,我们才不至于对过去一无所知。对他们的敬意与谢意,亦无需时时挂在嘴边,“paying forward”(为自己的后辈做相同的事)便是最好的回报——下回,约上一两名有兴趣的年轻人,一道去拜访前辈,听他们说说当年的故事。

“是噢?愿闻其详!”这话引发了你的好奇,于是前辈的故事便开始了,那里面有作者的趣事和糗事,当年读者对这书的反应,还有政治语境下一本书或被捧或被禁的际遇。

此时再回过后来看,整本书就似有了生命,闪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光彩。此时你发现,这书的书名原来起得如此点题,封面设计也颇有心思,放在一堆书中它不再是面目模糊,而是有棱有角,引人注目。

后代若是无知,前辈也有责任。此言极是。这里说的,不仅是后辈有传承的义务,前辈也有着避免后代沦为无知的责任。

仔细想想,就文化传承而言,前辈跟后代说故事,这个环节是何等地重要,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这条承前启后的链接就松开了,于是常听闻说,某某名人、收藏家的后代,因不知如何处置,或因要腾出空间,就把前辈的珍贵收藏随意送人、遗弃甚至销毁了。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对文化、对历史的无知?前同事兆呈多年前曾撰文述之,点出个中缺失的关键一环:“直接一点说,其实这些先人也需要为后代的这种无知承担一些责任。”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一本数十年前出版的书,当它来到你手中时,它与读者的种种链接经已断裂,你拿着它一脸茫然,不知从哪儿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