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和一些同辈极力要学好英文,多少带有伊莉莎的影子。为求上进,除了受教育,还要想尽办法,非得把第二语文提升到第一语文水平不可。整个过程何其漫长,期间我也遇到“希教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人:那曾经当众讪笑我读错字的,那曾经在纸上改正我文法的,那曾经私底下指出我发音盲点的……现在回想,不论他们用的是何种方法,都是良师。
片中一段延伸自原著的情节特别感人。卖花女伊莉莎在街上初遇语言专家希金斯教授,因英语讲得“烂”而被羞辱。希教授离去后他的一句话却不断在她脑海中盘旋:假如你的英语说得好,就不必在街上卖花,可以到花店里卖花……她后来上门找他学英语,更成为他的“实验品”,原出自她的上进心。
看完电影意犹未尽,隔了几天从网上找原著剧本来读——那是英国/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作品Pygmalion。果然,影片中绝大多数精妙非常的对白都忠于原著。其中,男主角傲慢刻薄的嘲讽,女主角不甘示弱的反击,最令人拍案叫绝。然而,阿伯在忍俊不禁之余,偏有一丝神伤。
那时华校生我拼命学好英文,剧中对白、歌词没听懂多少,全靠中文字幕。即便如此,但觉故事精彩,歌曲动听,场面热闹。片长约3小时——分成两段,之间有休息时间——却很快过去;那是一次愉快的看戏。
最近串流平台推出电影《卖花女》(My Fair Lady),阿伯重看,感触良多。
这回在家中电视屏幕上重看《卖花女》依然愉悦。时隔将近半个世纪,许多事都不一样。最大的差别是看者本人英语水平与前不同,再加上平台提供英文字幕,对白、歌词完全明白——竟是如此引人入胜!
将英文提升到第一语文水平,果然让人后来“可以到花店里卖花”。而更大的收获,敢情是“看到”花团锦簇——双语的并驾齐驱,使人能在东、西方文学园林里潇洒自如地游走,阅览一朵又一朵文字的奇葩。
念高一时初次在银幕上看这部影片。那是1974年,离该片首映已整10年。10年的旧片戏院还要放映?是的,当年“常态”:卖座影片如《卖花女》《音乐之声》《埃及妖后》,每隔几年就会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