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空气和水,生命中的三大要素。
从前,阴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当天中午12点正,打了明亮阳光照进水里的 井水,俗称“七月七水”,为安家用。若有微恙如头痛、发烧、感冒、咳嗽等症状,喝了七月七水,自然痊愈的。
人们往往一个不小心就跌进坑里,很是危险,后来想到好办法,用树枝把坑围起来,正方形的样子,成了“井”。处处可见,就秩序井然了。“井”字就是这么起源的。
逢年过节的时候,挑水的人往往会把自家的瓜果蔬菜或者鸡蛋,送给有口好水井的人,投桃报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在今后港六条石的椰林路口有一口源源不绝的水井,村里的妇女们都会在这里打水回去。她们往往都会忙里偷闲闲话家常,日子过得很开心。
二战刚刚结束,日军在被遣返回国之前会找一些散工来做。村民们都叫他们挖井,他们很勤劳,赤着上身,腰下绑条 布,在烈日下用短锄头挖土,蹲下,由上而下,很快就挖好了。除了工资,村民们还给木瓜和香蕉什么的。
井水不犯河水是有一定道理的:低地河水混浊,在附近打井,井水虽然很多,也同样不清澈。农民把蓝靛粉放入井里漂白,也无济于事。在不高不低的地方打井,自然水到渠成,水源丰富;高地打井,徒劳无功。
为了摆脱贫困,人们背井离乡,临别之际,装满一瓶自家的井水,远走他乡。
养猪耕菜园人家都用浑浊的井水为瓜果蔬菜浇水,替猪只冲凉,食水则到较高地人家的井挑了。挑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远古开天辟地,人们口渴,从雨中和溪流取水,后来发现低地挖坑,底下会有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累积了生活经验后,知道在居处附近挖坑,可以取到近水,人人效仿,近水楼台先得月,省去远处取水的麻烦。
离乡背井逼不得已,但是故乡之情不可忘。到了异乡,把自己带来的井水倒进居处的那口水井里,减少水土不服的因素。日久,他乡是故乡——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