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籍中,有不少是修设计时和从事设计初期所购买的参考书及设计年鉴,印刷精美,令人爱不释手,而厚厚一本价钱不便宜,从没想过要扔掉。当时未有互联网,不像现在随手点击,什么资讯都涌现出来,方便找灵感。
我若不出门,平时喜欢赖在卧房阅读、打稿,发点白日梦,所以我都把自己的书籍摆放在房间的书架上和书柜里,成了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冠病疫情前,我每年会出远门逛书店,顺便买些当地出版的书籍和杂志。颇欣赏舒国治的文采,多半的散文集是在台湾购买的,读起来比较有旅行的味道。从《台北小吃札记》到最新的《遥远的公路》,每本都收藏着。
我对别人家的藏书也深感好奇,因此zaobao.sg最近推出的《走进书房》系列让我有良机窥探五位文人的书房,实属难得。陈家毅、林高、梁佩贤、陈淮沁教授和郭建超大方地让读者随镜头走入他们的私人阅读空间,像打开文学之窗,看到延绵的风景线。五位雅士的文化底蕴深,藏书自然有格调,开了眼界。
书房,英文称study room,而非reading room,想是比较符合一般人多用于温习课业、处理公事或放置电脑上网的地方。书房一词蕴含私密空间之意境,然而,套在现代居家的格局上,显得奢侈。尤其现在的屋子面积不比以前宽敞,加上电子书的普及,不少屋主将大厅和书房打通,空间稍大,界限却模糊了。书架上摆放的不再是书籍,甚至连书柜也省了,真怀疑书房在未来住宅还有立足之地吗?
这段日子因工作繁忙,实在没时间打理房子,就快变成狗窝了,但是书架与书柜的书本仍完好保存。我常认为,家里可以凌乱,但书籍绝对要整齐摆放,这是对书本最基本的尊重。
小时候住的典型三房式组屋由大厅连接厨房,一目了然。空间小,容不下书房。小学毕业后搬迁到较大的房子,家里才有书房,不过放置的多属父母亲的藏书。我们向来很重视书本,每次搬家都舍不得丢弃太多,留下的皆是好书。
从小就是爱书之人,所以家里难免堆满书籍。这些书本如相识许久的良伴,平时不常拿出来翻阅,却知道它们一直藏在书柜里,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