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的杏仁存在于两种食品中:一是装在小圆铁桶里售卖的杏仁饼,二是可在糖水摊购得的香滑杏仁糊。大人说,做杏仁糊要用到两种杏仁,南杏与北杏。南杏甘甜,北杏带苦,必须两者混合方能做出好糊。这两种杏仁却与那可当零食吃,颗粒较大者不同。

栗子肯定是小时吃得最多的坚果(花生不算,它归入豆类)。大人从以黑砂“炒栗子”小摊档买来热腾腾的这款零食,小孩分一杯羹,有机会剥几颗来吃。大人也用栗子来做菜,还将它作为包粽子的馅料之一。我总是喜欢吃炒栗子,想不到长大后在遥远的欧洲竟也会遇到类似摊档,在天冷时买来吃最有滋味。

甚好奇四种坚果何以会成为我国街名,目前尚找不到答案。在一个叫Remember Chestnut Estate的网站里,有老人家回想1950年代策士纳住宅区。彼时那一带有果园、甘榜,而策士纳通道也只是条黄泥路;至于杏仁道则本叫Lorong Kong Kuan。也有居民记得策士纳通道在1970至1980年代常有兵团做军训,可巧唤醒我做军需官时曾在那里椰林扎营的记忆……

说回坚果本身。我和妻都记得所接触的种类是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的。四种之外还有核桃、夏果、开心果、碧根果、巴西果等等。它们早已走入早餐谷物中;作为零食则花样百出。都说常吃坚果对身体有益,那么,何不尝尝多种坚果更添干果的组合?最重要的,是在面对疫情的反反复复时我们不让情绪失控go nuts;且适度享用美味的mixed nuts!

这天早上和妻取策士纳通道往正华公园徒步,忽然对这些命名乃至各种坚果浮想联翩。

榛果则是在巧克力里与它初遇。还有那以N字母开头,一种香滑的巧克力榛果酱,用来涂面包极棒。

已记不起何时开始喜欢上吃腰果,都是已脱壳的,早时以烘或炸者居多。其实腰果原味最好,近年来“口味”偏越来越多,如蜜糖、烟熏、辣椒,以满足不同的喜好。

栗子、腰果、杏仁都是坚果,Nuts相信大家都知道。并非众人皆知的是,在武吉知马路上段有一组街道分别以这三者的英文名字,即Chestnut、Cashew、Almond命名。街道的中文名前两者音译策士纳、凯秀,后者意译杏仁。更有一条借榛果意象叫Hazel Park Terrace的,却唤作嘉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