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报》与《纽约时报》等皆认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公民只不过犯了“区区小事”,竟然得被一个“区区小国”鞭打屁股,为了颜面,这些美国媒体指我国小题大做,别有用心,纷纷谴责鞭刑是“野蛮行径”。

他落网之前,各报只知岛国接连发生多达60起各类汽车遭破坏的事件,直到当年10月,警方召开记者会,才揭开此案真相。此案跟进新闻都是在法庭与编辑室紧密进行,甚至还跟美国媒体展开前所未有的隔空“交锋”。从对案件法律的依据,尊重各国内政的论说,演变成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和态度等差异的激辩,报道与专文一再体现公众舆论的影响力。

于是,数十名美国人写信给新加坡驻美大使馆,要求改判;20多名美国参议员写联名信,连时任总统克林顿也致函我国王鼎昌总统,请求从宽处理,还威胁要抵制当年即将在我国举行的世贸会议。

迈克菲的鞭刑最终减为四下,他在牢里因行为良好获得早释。1994年6月,他与亲生父亲“声东击西”,避开媒体的追踪飞回美国。据美国媒体报道,他回国后曾因吸毒与醉打父亲闹过新闻,不过,从2008年开始,显然已改过自新,目前在俄亥俄州餐饮业担任经理的职位。hoyuenricky@gmail.com

美国媒体将迈克菲描绘成是“人权迫害”的受害者,而新加坡媒体则捍卫刑罚的正当性,以及国家行使自身法律的权力。换个角度来看,国际媒体对此案的报道,无形中塑造了新加坡严刑峻法的正义形象。

随母亲与继父移居新加坡的迈克菲,当时是国际学校的学生。1993年,18岁的他跟一群年纪相仿的同伴被捕。警方指他们破坏数十辆汽车,包括喷漆涂鸦等。他后来被控百多项蓄意破坏公物与恶作剧等控状,法官判他坐牢四个月兼打六鞭。

在全国上下一心,维护法纪与国家尊严之下,真理越辩越明的结果,多个邻国媒体的言论逐渐站在我国这一边,连美国多个州也表示要向我国看齐,立法处罚破坏公物的青少年。

国家图书馆“新闻展廊”互动展区“新闻背后的故事”所展示的八大新闻中,美国少年迈克菲破坏公物判鞭刑一案,是建国一代所熟知的,不但轰动国际,还掀起我国与美国的“外交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