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对胜利的人生,设定了更高的门槛?曾几何时,我们不只是要赢,而且要赢在起跑线上?赢了,是否就能飞黄腾达?输了,又会如何?或许我们应该盘点一下自己在人生跑道上赢了什么、输了什么、赔上了什么、耗尽了什么?无论我们今天掌握了什么样的技能,再过几年,多半还是会被淘汰的。唯有不断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才能保持自我价值感。

另外,一些人对生活充满厌恶,虽然没有轻生的念头,却以其他激烈行为如自残成瘾、酗酒成性等逃避现实,这类事件同样不可忽视。简单地说,生活压力引申出来的无力感,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适者生存”的观念已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在消费主义至上的大环境里,金钱仿佛成了最实际的物质交换媒介,以及衡量财富的标准。赚更多的钱和积累更多的财富,已成了我们的人生目标。

我们先反思,现代社会营造了什么样的归属感?社会弥漫着什么样的氛围?

大致上,想要自杀的人可能是缺乏归属感或缺乏自我价值感,这当中当然还有其他具体原因。一个人为何选择走上绝路?恐怕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据本地媒体8月份的一则报道,2019年我国有400人自杀身亡,其中20岁至29岁的年轻人就占了71人。

我们不是没有社会安全网,国家也不缺少善心人士,有许多人是自动自发扶贫济困。不过,不幸的事总会发生,一旦发生在弱势群体身上,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对一般打工族来说,他们每天承受巨大的压力,累得心力交瘁,往往手停口停。想自杀的人不一定都是弱势群体,但自杀的导火线往往涉及钱财问题。人一旦走入谷底,会越走越不见底,这种困境或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改变社会的“丛林式”氛围,重新思考一条可行的出路,才是上上之策。生命有价,好好经营自己、善待别人,纵使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至少可以为社会减少一分冷漠,增多一分温情。

虽然现在是21世纪的文明世界,但可悲的是,我们依然遵循丛林法则,奉行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尽管我们可能厌恶这样的游戏规则,但也早已习以为常。

为保持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故此,某些技能的实用性也会随之转变,不断提升技能和学习多种技能,渐渐地成了职场上的生存之道。

今日重新反思何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赫然发现,不是老者得不到安身之处,也不是朋友之间少了互信,更不是少者得不到关怀。那我们是否距离这个理想社会更近了?还是距离礼坏乐崩的社会更近?答案见仁见智。

这些年轻人何以在青春焕发的年龄自寻短见?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在他们执意要走上这一条不归路之前,是否留下任何线索,同样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