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全文,黄君显然非常在意“原汁原味”,对于本地的“南京烤鸭”“北京拉面”“上海小笼包”等食肆以外国名堂招徕顾客的手法不以为然。换个角度想,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或没有能力到南京、北京或上海吃一顿“原汁原味”地道美食的普罗大众来说,能在本地就近品尝一下仰慕的味道,未尝不是一种体会。食肆如此招徕顾客,为什么要受到排斥或谴责呢?

作为《怒吼吧黄河》——中外经典暨“黄河大合唱”音乐会的100多名演出成员之一,《联合早报·交流站》11月8日刊登黄珊宋君的《文艺界招徕之风不可长》一文,给我带来很多思考。

《黄河大合唱》被誉为中国现代合唱曲目的经典巨作,几十年来唱遍大江南北。在全中国大小城镇的演出次数,少说也有近千次。要说“原汁原味”,恐怕只有《黄河大合唱》创作人冼星海还在世时亲自指导或指挥的演唱是“原汁原味”。若把来自黄河发源地的合唱团所呈献的《黄河大合唱》演出,都归入“原汁原味”范畴,这就要变成“多汁多味”了。

其实,再深入想一想,即便是“多汁多味”,只要是汁好味美,又有何不可?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部分艺术创作都可以不断发展,获得新的生命力,又何必非得追求“原汁原味”呢?

本地文艺团体为了每一次的演出,付出经年或数月的排练努力,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任何演出都希望吸引最多的观众,在宣传过程中突出一些重点招徕观众,也是常有的事。希望黄君的误会,不会阻止文艺界招徕观众。

在音乐会宣传海报和演出特刊上,“上海艺术学院合唱团”排在众多联合演出团体之间,这是正常的做法,完全不是为了吸引眼球的安排。黄君因为看到上述名称,而来观赏这场演出,这是我们当事人不曾预想到的。这或许是黄君追求“原汁原味”,而引起的误会,所幸黄君对演出的效果还是认可的。

黄荣海和丁俐芬在柔佛新山创办“上海艺术学院合唱团”,可能是想把他们在上海所接受到声乐训练的一些理念和实践,传授给那些无缘亲身到上海受教的音乐爱好者。取名“上海”,不在于眼下的招徕,而是数年之后学员对他们教学的评价及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