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知道他们是职业乞丐,背后可能有不法集团操控,利用我们的善心来挣钱。理性判断告诉我们,不该施舍助长这股歪风。可是,当一个缺手缺脚的弱者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产生共情反应,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聚焦在他们的困境,而不是他们背后的目的。我们的直觉情绪反应就是给钱,情绪压倒理性判断。
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我不会给他们钱,而是选择买食物给他们吃,至少帮忙填饱肚子。我透过另一种方式,让自己良心上好过一点。朋友说,他会递上一张字条给对方,上面列出本地的求助机构,包括警察局的联络号码。这招也不错。
我们内在的道德信念,是要对有需要的弱势群体,施予援手。大家总觉得该做些什么,有能力能帮就帮,反正不是给很多钱。若不帮就好像冷酷无情,见死不救,有些内疚感,不符合道德上的自我认知。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宁可掏钱买心安。尤其当看到其他人施舍,更觉得自己在道德上也有责任伸出援手。
一名双臂残缺的男子,静静坐在人来人往邻里商店外的地上卖纸巾。每当有人经过时,他用哀求和无助的眼神看着对方,似乎在说“可怜可怜我,帮帮忙!”看到这一幕,你会怎么做?会停下脚步,跟他买纸巾吗?
当时问一名阿嫲,为什么要给钱?阿嫲说:“他很可怜嘛,反正才给两元,就算被骗也没关系。”每个人给两元,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被这些职业乞丐道德绑架了。明明知道善心被利用,仍心甘情愿给钱。正如一名网友说:“有时真的感到很矛盾,每次看到这些没手没脚的,明知不该捐款,但还是过不了自己良心那一关,还是给了。”
这个情景非常熟悉。我曾经在义顺的忠邦城,遇到一名独脚的外籍男子,坐在一个垃圾桶旁行乞,他也是在周末才出现。那天早上巴刹挤满了人,不少经过他身边的人,掏出两元放入小桶里。不到一会,他的小桶里就塞满了钞票,掏钱施舍的大多数是年长者。
这名男子出现在义顺卡迪的组屋区,只在周末卖纸巾。很多人的恻隐之心被触动,纷纷掏出钱施舍。据《新明日报》的报道,一名妇女见残疾男子可怜,报警希望警方能帮助他。不料警方到场后,从他身上找到一本外国护照,把他带走。男子也很冷静随警方一起离开。
(作者是新报业媒体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