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财政预算案的报道,看到部长和后座议员都在努力发言,表达看法,提出建议,覆盖了各个课题。从增加消费税的必要性,到平台人员缴交公积金、发放生活补助金、组屋分配等等,涉及的课题可谓五花八门。

同样地,政府的各种补贴对个人可能只是一千几百元,但对国家却是上亿元的额外预算开销。对家庭补贴的数目可能不多,但对国家而言却是一项沉重负担。看到这个关键点,身为小市民也不能存有太多的要求了。在物价高涨的当儿,没有太大的喜悦,但是“有好过没有”是一般的反应。比一比其他国家,我们是幸福多了。

按市场供需理论,如果不能接受某个摊位的价格,大可以找别个价格合理的摊位光顾,但现实是没有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食摊都不愿落人之后,提高价格了;更有一些摊位要当领头羊,刻意把涨幅拉得更高,使其他摊位跟进,促成不健康局面。

是时候让广大民众更清楚了解国家所面对的现实挑战。不管是国家或个人,大手笔的花费所面对的不良恶果是一样的。希望我们的高楼大厦不是建在沙堆上。

食物价格不断升高,挑战是怎么设立一些管控机制,来控制物价上涨的幅度和速度。我认为,或许有必要设立一个跨部门组织来和基层对话,收取回馈,找出促成食品价格上涨的可控和不可控的各种因素,例如摊位的招标制,然后对食物涨幅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当然,这不会是一项受欢迎的措施,但事实上是必要的。一个不受管控的运作环境是危险的。我们可不希望像在国外,一盘经济炒饭要付二三十元。

(作者是新邮政前运作主管 新加坡管理学院前兼职讲师)

换个角度从小贩的出发点来看,他们也有好多年没有大幅度涨价,让我们度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平稳期。如今面对的是百物齐涨,从员工、水电、食材、物料、租金,没一样不是涨了又涨。出于无奈,也只好把它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看来食物涨价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这么短的时间,涨得这么快这么多,这就扰乱了生活预算。切记,这一类消费一旦涨了,就很难有下降的可能性。

从民生民意的视角和体验,先谈消费税增加一个百分点这回事。这项醖酿已久的措施终于实行了。政府部门费了好大的劲,给民众一再说明必要性,同时也推出消费税补贴来减低对民生的冲击,用心可谓良苦。与此同时也发放了邻里购物券、水电费回扣等各种津贴。除了心存感激外,更贴切的一个深层问题是,我们国家能否负担得起这么庞大的补贴开销?能维持多久?希望这不会成为惯性的运作才好。况且我们国家预算已经步入赤字的领域,这就更叫人担心了。

从国家到个人各个层面都备受通胀压力。当我们看到一张拥车证要十多万元,一个上百万元的组屋单位都有人排队抢购,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是“今天不买,明天更贵”的心态,还是真的很有钱?一旦失去工作,付不起贷款时,失去的不只是汽车和洋房,还会陷入生活困境,也将导致金融机构坏账大增而面临危机,后果就不是小市民所能解决的。

总结一下,在万物通胀的今日,人要自力更生,靠借贷和补贴非长远之计。

关于这一点,让我再作些延伸。我在工作上就有很好的体验。曾经带领一个几千人的运作团队,为了奖赏员工的勤奋工作,一年总会有几次给他们送上一顿打包的餐饮。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份三几元的免费餐,部门和公司的考虑却是一年几万元的开销。但是看到员工为公司卖命工作,也只能算是部门感谢员工的一点心意,员工感受到部门的关心,更好地在工作上达到双赢结果。

回来谈我们每日的作息,早一阵子,当传闻说消费税要涨一个百分点,有些熟食中心摊位食物的价格就开始喊涨。不到一年半载,一些普通食物如饭菜、鸡饭、面食、炒粿条等价格就一路推高,从三元涨到四元,有些甚至还卖到五六元。越来越多摊位也向顾客收取两到三毛钱(高于本钱)的塑料打包容器,不再用免费的塑料袋。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涨价。

从三元到五元,涨幅已超过六成,一般受薪员工,哪来那么高的加薪幅度?这涨幅更是远远高于一个百分点的消费税。记得政府还曾经呼吁生意人,不要以消费税为借口来抬高价格,看来是事与愿违,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