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提出历史周期律,涉及中国历史上治乱循环问题。在此提出中国战略律:任人唯亲的政权,难有高超的战略。以三国时期而论,刘备与诸葛亮素不相识,但他三顾茅庐,而诸葛亮则献上“隆中对”,分析战略形势并提出战略规划。孙权也非任人唯亲者,与他本不熟悉的鲁肃向他提出大战略。那时有的诸侯任人唯亲,又重门第,很快湮灭于历史大潮中。“战略决定命运”,任人唯亲者难有高超战略,这会影响其结局。

一个国家、政权对外战略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真正的原创能力,但这类凭关系出人头地者一般不具备,可是他们又把持学界,排斥圈外人。还要指出的是,学界的突出问题,官方智囊中也存在;学界的总体水平,制约官方智囊的水平。目前能成为官方智囊的,多为凭关系上位的既得利益者。而一个任人唯亲的政权,常倾向使用这类智囊、学者。

在“逆淘汰”过程中出人头地者有哪些特点?首先,这些人急功近利,愿经营关系,必要时敢使用弄虚作假等手段。其次,他们缺乏真才实学,即便学术上可能有一定水平。以朱刚教授为例,若有真才实学,就不会写出贻笑大方的蹩脚之作。再次,他们会借鉴、模仿,会推出似新实旧之作,也会拓展前人成果,但缺乏真正的原创能力。因此,需要真正原创能力方可解决的问题,他们解决不了,最多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

王尧等人反映了中国学界哪些问题?多年来,中国学界充斥重关系不重水平、重圈子不重公平的现象。那些愿跑关系、走门路、送重礼的,从考取博士、拿奖学金、在核心期刊发文,到应聘教职、拿到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奖,再到评为教授、当上博导、升任学院领导等方面一路顺风。

2021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该校数学科学学院教师姜文华,持刀杀害了该院党委书记王永珍。此案不仅使海归博士姜文华受到广泛关注,连带出名的还有该校中文系主任朱刚。后者用文言写了一篇悼词《求仁得仁永珍安息》,却被人讽为“半文半白,半通不通”。

香港立法会选举前,北京涉港学者田飞龙就投票率问题提出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覆盖地区直选、功能界别与选委会界别选举的“加权新公式”计算投票率。这在香港引发嘲讽、批评。

《联合早报》刊登评论文章指出:这些“关键意见领袖”缺乏一定的专业或学术背景,又与政府走得太近,反映出中国外宣工作为何成效不彰,以及中国学界真实水平究竟如何。

作者是历史学博士,时评人、两岸关系问题研究者

这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所写不到200字悼词,被网友挑出多处错误。如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用文言写悼词“漏洞百出”,还勉强可找到托辞,中文系主任竟然如此,实在说不过去。可是,朱系主任已在中国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拿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目前的中文学术圈应算权威之一。但为何会出现写作一塌糊涂的中文学术权威?

当前,无论是要在中美竞争中立于不败,还是稳步推进两岸统一,都须有深谋远虑的大战略。而在关系、圈子影响一切的中国政界、学界,能出人头地的一般不是有真才实学者,他们或缺乏大战略可言,或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大战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相当长时期难以统一台湾。至于在中美竞争中取得优势,更是远超出这些凭关系发展的官员、学者的能力范围。

这样的人可能会成为学界权威、学阀,以及官方重要喉舌。而不愿跑关系、送礼的,即便认真做学问,即便原创能力突出,仍会被“边缘化”。在当前学界,“逆淘汰”早已成为主流。

2015年,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朱栋霖揭露该院院长王尧反复拉权威刊物负责人讲课,并给予大额酬金。通过这类手段,王尧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仅2011年就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上各发五篇(两刊物每年各出六期)。王尧还被批评虽然“外语一窍不通”,但却能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