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和传统艺术团体携手合作,结集人力、物力、专长和创意来推动、
新加坡建国之前,华社各个籍贯的族群都把资源用在兴学办校上。建国之后,教育由国家统筹操办,民办学校不是由政府接手,便是走入历史。
会馆和传统艺术团体携手合作,结集人力、物力、专长和创意来推动、传承和守护族群文化,虽不是新想法,却不失为一种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方案。南华的合作模式下来会怎样发展演变,让人充满期待。
接着,南华把文化的范围扩大,不只是推动潮剧,还成立潮乐团,既能呈现热闹的潮州大锣鼓,又能演奏古雅的弦丝乐,还能为潮剧现场伴奏。2019年,南华成立杨启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从学术角度研究潮剧发展,乃至潮州文化的方方面面。
会馆要如何更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苦苦求存的文化团体又要如何摆脱困境,找到足够资源和受众来延续、传承和推动日渐式微的传统艺术?大家不妨参照转型蜕变后的南华潮剧社,从中寻找一些灵感。
潮州八邑会馆今年11月将在线上构建三维虚拟潮州村,让大家借助手机、电脑等,进村参加潮州节的各种活动。南华潮剧社在村内搭建剧场,让潮剧迷天天有戏看。想学潮语或了解潮州美食的,也能进村找学堂或寻访名厨。
在疫情限制会馆实体活动之际,客总出台的这一线上活动,确实是个与时并进的妙招,不仅能凝聚客总属下20多个属会,为他们的会员构建展现才艺的平台,还能面向世界,介绍本地客家文化中的山歌、美食、武术、语言、风俗习惯、传统行业、移民历史等。
今天的会馆依然重视教育,福建会馆每年花在属校的钱不少;义安公司也把大部分收入用在资助教育上。但多数会馆已缩小教育开销,最多是颁发一些奖助学金给会员子女。
南华六年前迎来拥有丰富基层经验的社长卓林茂后,开始一项新的运作模式,那便是借助潮州社团会馆的力量,一起推动潮剧。2015年,这个民间社团注册为有限公司时,马上邀请19名潮社领袖,当中包括潮州八邑会馆、义安公司、潮州总会和醉花林的董事出任南华董事,借此拉近南华与潮社的关系。旧做法是邀请支持者成为名誉社长,每年出点钱赞助演出,但除此之外参与感不大。
会馆把重心转移到传承、保存和弘扬自身传统文化,似乎是眼下大趋势。宗乡总会最新一届的“杰出会馆奖”出炉时,好几个会馆正是因为在传承自身文化方面有杰出表现而获奖,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南洋客属总会的线上直播节目《狮城说客》。
同样获颁杰出会馆奖的潮州八邑会馆,近年因主办了两届“潮州节”而名声大噪。“潮州节”把本地潮州人的移民奋斗史、戏曲、音乐、糕点、美食、手工艺等展现出来,让访客从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体验潮州文化。
作者是新闻中心资深高级记者
传承和守护族群文化,虽不是新想法,却不失为一种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方案。
用直播方式介绍和记录本地客家族群的独特历史与共同记忆,绝对是个好点子,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麦克风前当好广播员、在镜头前把故事说得精彩动人。在数码内容泛滥的今天,能否把节目做得充实有水平,是成败的关键。
眼下的疫情让很多团体活动停摆,南华却忙得不可开交,原因是它受两大潮团委托,既要为潮州八邑会馆今年11月的“潮州节”搭建线上剧场,推出多出潮剧,又要为义安公司明年初的“义安潮州文化节”呈献多场实体潮剧和潮乐演出。
除去教育,会馆还能扮演什么角色?会馆存在的意义与使命又是什么?蔡天宝在2010年出任福建会馆和宗乡总会最高领导人时曾说,会馆的使命是“保持传统价值观,弘扬华族文化,同时也要促进社会凝聚力”。陈奕福2018年接棒时延续这样的思路,认为会馆首先要保存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一个星期前成为宗乡总会第四任会长的蔡其生,则表示弘扬华人传统文化是宗乡总会的初心。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南华成功拉拢和结集潮社的资源与力量,来推动潮剧、潮乐和潮州文化,对这个团体的发展是一大助力。有了政府与族群给予的资源,南华便有条件落实各种计划,而只要能拿出亮眼成绩,就能说服更多会馆与它合作,一起开展更多活动,从而营造朝气蓬勃的文化氛围。当然,这样的合作,取决于如何平衡微妙的人际关系和不同团体间的利益,做到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