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访问许元瑞时,他也提到新加坡人另一个必须改过来的坏习惯:生病不看医生,而且还进办公室上班。新闻就曾报道,一些冠病社区病例在出现咳嗽症状时继续上班,结果危害他人健康。

我们或许都不太喜欢当好事者,也不想看到违规者就举报,或把人家的照片放上网羞辱一番,但相信大家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公民维护规范和承担责任的社会。提醒身边的人戴口罩是如此,保持环境卫生也应如此。

研究组织心理学的新跃社科大学讲师许元瑞上周接受本报访问时就指出,口罩是这次疫情最明显的标志,从心理层面来看,人人戴口罩,传递出的是全民团结一致共同抗疫的信息。

他写道:“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太苛刻,甚至一些人会觉得惊讶,推广行善的人怎么会建议使用这么强烈的手段?但试问不清理桌面,让其他食客或清洁工人帮你收拾残局,难道就是善良的吗?”

针对此宣布,新加坡行善运动总干事袁国栋博士就撰写一篇评论,希望有关当局除了柔性宣导之外,也考虑惩戒不清理桌面的食客。他提醒大家,根据《环境公共卫生法》,在公共场所随处留下垃圾,初犯者可判罚款2000元,最高惩罚1万元。这应也适用于在桌面上随意留下纸巾和不归还杯盘碗碟的食客。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ngwaimun@sph.com.sg)

在刚过去的3月份,《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的读者来稿中,就有许多针对小贩中心和食阁卫生的议论,反映读者对此议题的关注。有读者形容,看到用餐地点地上到处都是纸巾,桌上残羹骨头,让人食欲顿减。

专门研究集体行为的专家分析说,不论是保持安全距离或勤洗手,这些都会直接造成人们生活上的不便,对一般人来说,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并不会马上看到“收获”,而且好处也都是隐性的,摸不到也看不到,因此大家都需要被不断提醒。

其实在疫情之中,有时候这种别无选择,也不是坏事。这次疫情提高了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政府也趁机在各个层面进行宣导。环境局上个月就推出“保持桌面整洁运动”,在小贩中心、咖啡店和食阁安排更多托盘归还处,鼓励食客用餐后自己归还托盘餐具和清理用过的纸巾。

更何况戴口罩会令人感觉极为不舒服。但经过这段时间后,或许大家都和笔者一样,如今觉得不戴口罩踏出门,脸上赤裸裸的,浑身不对劲。习惯一般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我们如今也会对别人不戴口罩更加敏感,有时候甚至会礼貌地提醒对方:请戴好口罩。

如今工作场所限制放宽,大家逐渐回到办公室,防疫意识也仍应维持。我想,如果看到有同事抱病上班,大家都应礼貌地慰问,然后请他们回家好好休息。

即便如此,从不习惯到接受,新加坡人口罩观的演变还是值得探究。毕竟在好些国家,许多人在疫情最严重之时仍坚持不戴口罩,笔者相信这不仅仅是文化差异使然,更多取决于社会治理和国民思维。

黑白之间

这次疫情提高了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政府也趁机在各个层面进行宣导。

他也点出一个现实:在新加坡,戴口罩是强制规定,政府严加执行这项规定,并惩处违规者;也因为这样,几乎每个公民为维护这项规范,都赋予自己提醒彼此戴口罩的责任。“换句话说,我们别无选择!”

这次疫情真的会让人们以后都养成戴口罩的习惯吗?

有22.4%的人认为,即使不再强制全民戴口罩,他们也还会时刻维持这个良好习惯。

病毒阻断措施实施后已满一年,《联合早报》上周日刊登相关的专题报道。我们透过一项街头调查,收集约200多名民众的反馈,尝试了解他们经历各阶段逐步解封后的改变,其中最让我感到讶异的是,超过八成的民众受询时说,疫情结束后,他们一旦生病就会戴口罩。

其实在疫情之中,有时候这种别无选择,也不是坏事。

冠病这场战役比我们当初所想象的还要漫长,新加坡人在这期间从政府的卫生政策,到个人护理知识,或许都会更加留意;有关疾病史和公共卫生的文章相信也看了不少,大家像一起上了一堂公共卫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