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来自中国的学者甄鹏在继上个月发表《三论孝道可以休矣》(刊登于5月16日《联合早报·言论版》)的高论之后;尽管面对着本地学者连番撰文驳斥的尴尬处境,但无奈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上一次“碰瓷”华族伦理传统,这一次又改而“踩踏”华人先贤以博人眼球,真不知他如此游戏文字意欲何为?最让人不解的是,他居然还用上了当下时髦的华语词汇“负能量”,来封屈原做“鼻祖”。
纵然屈原忧国忧民,写了几篇楚辞抒发了一下愤懑之情,那似乎也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至于屈原在国破家亡之后愤而自尽殉国,也只不过是他爱国情切的一种体现。后人即使不欣赏他的做法,也大可以安安静静地在一旁享受美味的粽子就好,又何必从坟墓中挖出祖先来如此糟蹋呢?
香糯的粽子一入口,顿时精神也饱满起来。在冠病阻断的日子里,虽然无法常和老友见面,但是这满满的温情,却并没有因为病毒肆虐而被“阻断”。
当然,现代人吃粽子的时候,已经很少有人会想起屈原;学生激情并发地赛龙舟的时候,也不会去管龙舟也和屈原的故事有什么关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忽略历史,蔑视传统。
与其说人们是在纪念屈原,毋宁说是其爱国精神,唤醒了天下有情得以借此节庆,和先辈以心印心。或许传说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传说故事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阐扬人性,重视人情的温暖面向。
在学校教书,每逢母语双周,端午节总是同事喜欢介绍的华族传统节日。当然,学生不见得对屈原有兴趣,他们最开心的还是有香糯的粽子可吃。而且,粽子来到南洋之后,又发展出碱水粽、烧肉粽、娘惹粽等诸多种类。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生而为人,应该着力张扬人性的美与善,而不是凸显兽性的丑与恶。尤其是在这冠病肆虐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团结在一起,共同宣扬人性的温暖。如果还须要用当下时髦的词汇,屈原更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先贤。
传说中包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据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国破家亡愤而投江自尽。善良的百姓感慨于他的忠义之举,特意驾着舟,用粽叶包了糯米投在江中,幻想着鱼虾能够借此果腹,可以为屈原留个全尸。
端午节刚过,身为华人,或许我们无法要求下一代的人记住谁是屈原。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传统,更不应该忘记这节日里渗透着的脉脉温情。
虽然现在到处有美味的粽子可买、可吃;但是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和阿嫲亲手包的粽子。那里面有长辈的关爱,更有儿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剥着热气腾腾的粽子来吃的温馨回忆。
前几天老友传来简信,一定要我试试看夫人新做的粽子。再三推辞不过,也的确抵挡不了美食的诱惑;于是厚着脸皮去他家组屋楼下,带了几个回去尝鲜。
或许从为人臣的角度来讲,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从做人的角度来看,他不屈的气节能够流芳千古,又是一个成功者。后人愿意铭记屈原的故事并附会于此,而形成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亦不过是民间对先贤崇高奉献精神的一种肯定和发扬。
作者是裕廊先驱初级学院华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