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就像其中一位演讲者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赖春博士提到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兴趣,任何人都会不计时间,废寝忘食地去研究。赖博士提供了案例,建议教师可以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外接触华语的兴趣。

学校可参考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桂月博士所分享的情境教学,将学习置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应用华语,认识华语作为一个语言的功能。

后者更是不容忽视,父母对于华语的态度、家里的心理影响,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学校里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习吗?应该也可以。新加坡国立幼儿培育教育学院符婉月女士给与会者介绍了安吉游戏,让幼儿园里的幼儿自己掌握学习主动权,通过玩耍来学习华语。

从他们的分享,我大致做了个总结——学习华语,要取得成效,学校里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校以外的接触;而课外的接触又可分为两方面,即仰赖兴趣的探索与吸收,以及家庭环境提供的习得机会。这两方面的接触其实可说是无可限量的。

这两种学习华语的方式,有别于我们所熟悉的“学习”,因为在过程中,学生和孩子并非通过一个课程有意识地学习字词、语法等,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通过家里的日常运用和习惯,多接触华文华语,自然而然地“学习”。说到底,学习就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虽然后者较适用于大专学府的二语教学,但是中小学也不乏尝试在课堂里融入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法的教师。这种教学法旨在制造机会给学生应用华文华语,弥补大环境中缺乏使用华文华语的机会。

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于12月3日至4日举办了第二届华文教学高端座谈会,邀请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非汉语大环境下汉语教学的心得。

要是学校按照座谈会的分享,采用符女士介绍的安吉游戏、赖博士的课外阅读和陈博士的情境教学,并鼓励、培训和支持教师多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法,学生是不是就会觉得华文华语其实没那么艰涩难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