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时意识到,批发咖啡粉不是长远之计,他认为应该引进咖啡豆自己研制咖啡粉。但问题又来了,送出去炒的豆子不是被偷,就是被掺杂其他劣等豆子,影响咖啡粉的品质。
“我刚开始引入使用温度计时,用不到三个月就坏掉,因为员工不想用,就故意把它弄坏。我于是让他们知道,机械化不是为了淘汰他们,而是为了他们着想,我要他们想想还有多少力气能够扛起60公斤的咖啡豆?”
延伸阅读
孙利顺说,烘焙咖啡豆的过程很重要,不然咖啡豆就要报废。于是他与人合资开烘焙公司,并在1997年买过这家咖啡豆烘焙公司股份,完全独自经营。
“我们认识邻居不是通过敲门去认识,往往是在咖啡店通过一杯咖啡打开话匣子,这就是我们很强的一种文化,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变成我们的一种文化去推广、再走出国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想要去提倡的。”
于是,孙昱轩着手重新塑造消费者品牌“金源”,重新命名为“金队”,目标是要出口到中国。在为消费者产品定位时,孙昱轩考虑到如果进入大众化市场就要面对价格竞争;如果做高档咖啡,则比较适合送礼,不会是日常会喝的咖啡,因此他看准中间价位的市场,着手改良包装设计。
在西式咖啡连锁店进驻本地之前,本地咖啡店是几代人的情感联络站,不经意之下,它已植入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本地咖啡和茶粉供应商金源源,正努力打造本土咖啡文化,并将它推向国际。
刚接手的时候,孙利顺遇到许多挑战,第一是对咖啡的了解和知识有限,加上堂哥一直是公司的门面,因此客户在堂哥离开之后并不信任他。于是,孙利顺努力学习有关咖啡的来源、咖啡豆的分别等,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碰到许多难题。
孙利顺说:“当时没有人能够或愿意真正地教导,我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一句:‘是这样的’。我只能通过去咖啡店帮忙洗洗杯子,与咖啡头手打好关系,再从中向他们学习。”
除了批发咖啡茶粉 也设计冲泡工作台与流程
三之三
去咖啡店帮洗杯子 打好关系向头手取经
孙利顺(57岁)是金源源的创始总裁,他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不断流露出对本地咖啡的情有独钟和热忱,对它有远大的抱负。
孙家父子二人深谙,要将本地咖啡文化灌输给年轻一代,再推广至全球,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然而,孙利顺坚信,慢,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迈出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只要坚持正确的观点,慢慢地就会赢得别人的认可和接受。
孙利顺的长子孙昱轩(27岁)四年前大学毕业后加入公司,目前担任品牌策划经理。他加入初期正逢冠病疫情,批发生意额下跌了六七成以上。
入行一待就四年,现在的孙昱轩表示,他会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他最终的目标,是让本地咖啡与本地美食如辣椒螃蟹齐名,成为外国游客到访时必寻必购的产品。因为他深信,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找不到与本地咖啡店所提供的咖啡相同的味道。
孙昱轩和父亲一样,从小不爱喝咖啡,但加入公司之后发现,经营传统本地咖啡背后的心思和努力,比西式咖啡来得多,也更有趣。比如,本地咖啡含有焦糖,但焦而不煳只有一线之差,火候必须掌握得好。他希望向年轻人介绍本地传统咖啡文化。
年轻人有新思维,努力打破咖啡的传统使用方式,孙昱轩和意式冰淇淋(gelato)、油条、蛋挞业者合作,利用公司的咖啡粉和茶粉制造出不同的衍生产品。
除了在各大电商平台投放产品以外,他也设立自家的网上订货服务,不再像以往,客户只能通过打电话订货。
金源源创立于1988年,主要批发传统咖啡粉和茶粉给本地1000多家咖啡店,同时,也为新客户提供咖啡冲泡工作台与工作流程的设计、培训和支持客户营销的服务。
要鼓励年轻人也泡传统咖啡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开家咖啡馆,虽然曾经有过这个想法,但孙昱轩认为在新加坡不可行,因为公司在本地约有20%的市场份额,很多连锁店和咖啡店是自己的批发客户,要是开店就会变成与它们竞争。
过去几个月,不少国际咖啡品牌相继进驻新加坡,不过,有几家本土精品咖啡品牌多年来也在努力创新,迎合了本地消费者的品味和偏好。”精品咖探 . 发现香迹”系列访问的商家,不但让本土咖啡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它们甚至走出国门,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新加坡独特的精品咖啡。
10多年不断改进机械 达到烘焙质量一致且大省人力
对本地浓烈且带甜味的罗布斯塔(Robusta)咖啡豆充满热情的孙利顺,在涉猎这一行之前,并不觉得咖啡好喝。当年在堂哥的邀请下,当完兵后的他加入这门生意,但业绩不好,因此两年后堂哥便另寻出路,由孙利顺全权接管生意。
接手烘焙厂之后,孙利顺发现工作很耗人力,那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作业,再加上知道这个行业难吸引年轻人加入,因此着手改装机器。他用了10多年的时间不断地改进机械,直到今天能取得每批咖啡豆烘焙的质量是一致的,并且每个烘焙炉所需的人手从三个减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