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机构家庭与社区服务主任义恩·彼得森(Ian Peterson)说,不少低收入家庭面对多重挑战,包括经济压力、心理疾病或成瘾问题,或有多名孩子须照顾等,家长往往应接不暇。此外,租赁组屋空间小,有些家长打零工,晚上下班回家或会吵醒孩子,影响他们的睡眠。

翠仪说,如此安排是为避免二女儿因难适应陌生环境而闹情绪;然而,接送三个孩子实在让她难以应付,尤其二女儿那时一周两次还得到婴幼儿早期介入中心接受援助,那两天就难以再送她上幼儿园。

政府支持让弱势孩子正常上学前班,其中,培育署去年4月起为指定主要业者开办的学前中心提供更多资源,以便能更及时针对低收入家庭孩童给予辅助。

延伸阅读

ComLink+给予的援助涵盖就业、存钱购屋、减轻债务,以及学前教育四大配套,家庭导师针对个别家庭的需求给予支持,协助他们实现稳定和自立。学前教育配套去年8月起推行,其余接下来逐步推出。

阿末认为,女儿目前在幼儿班,缺一些课不要紧,等她升上幼稚园,他和妻子会对孩子的出席率抓得更紧。过去一年,他们也接受幼儿培育辅助计划(KidSTART)的援助,即家访人员定期上门关注学前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分享育儿知识。

除了娜拉,阿末(27岁,化名)和23岁的妻子还有两个分别为七岁和九个月大的儿子。

援助这家人的家庭导师傅美莹说,翠仪和丈夫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起初在适应特需孩子的行为特征方面虽有困难,但他们仍致力确保孩子的学习不受影响,两个女儿目前也受惠于学前教育援助配套,获得儿童培育户头填补。

低收入家庭面临经济与疾病等多重挑战

自由业者翠仪(化名,28岁)与待业的丈夫(30岁)以及三名孩子,去年初从芽笼峇鲁迁入盛港的租赁单位。头三个月,三个孩子的上学地点都不同,七岁长子和三岁幼女转入新家附近的小学和幼儿园,五岁的二女儿轻微自闭,仍去旧家附近的幼儿园上学。

“当家长承受多重压力或很疲累,面对孩子闹情绪不肯去上课时,就可能会放任孩子。”

阿末说:“我的长子有语言迟缓障碍,之前也没有按时上幼儿园,进入小学后跟不上进度,正在接受语言治疗和学习支援。我希望女儿能够在幼儿园打好学习基础,更好地锻炼阅读和会话能力……为了孩子将来好,比我过得好,我愿意加倍努力工作。”

夫妻俩没有太严格规定孩子的作息时间。阿末说,女儿个性倔强,常闹情绪不肯去上学,妻子拿她没办法。他估计,女儿的学前班缺课率大概达50%。

四岁的娜拉(化名)是幼儿班(N2)二年级学生,可是她每个星期上学通常只有两天。这个小女孩经常因玩手机游戏或吃夜宵,凌晨两三点才睡觉,到隔天中午才起身。因此,她母亲有时带她到幼儿园两三个小时,有时干脆让她缺课。

三个孩子上学地点不同 家长接送倍感压力

这份报告针对的是提升版社区联系计划(ComLink+)涵盖育有未满21岁孩子的租赁组屋家庭。报告指出,有三岁至六岁孩子并将他们送往主要业者开办的学前中心就读的受惠家庭中,仅26%让孩子按时正常上课。正常上课指孩子的月均出席率至少达75%。

根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2024年11月发布的援助较低收入家庭趋势报告,住在租赁组屋的家庭面对的挑战之一,是确保孩子正常上学前班,涉及因素包括孩童早上起床难、与父母分开会感到焦虑、常生病等。

这家人去年8月搬入盛港的租赁租屋。阿末是送货司机,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月入1600元至1800元,目前背负数千元债务。

另一方面,有些低收入家庭有特需孩子,上学接送安排不便,无奈只能让孩子缺课。

在彼得森看来,ComLink+协调社区各方资源,对于援助面对多重挑战的家庭可发挥实质作用。例如,家庭导师可发动邻居或其他家人帮忙,携带弱势孩童去上幼儿班。

直到去年4月,二女儿转入和幼女同个幼儿园,经过首两周的磨合期后,她适应良好,翠仪才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