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在印度担任工程师的穆尔蒂,在24岁那年来新加坡探访叔叔。他说:“我的家乡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跟新加坡有很深的渊源,3000多户家庭中有超过半数在1940年代就来新加坡工作,其中包括我的叔叔和伯伯。我从小听他们讲述这里的一切,因此对新加坡一点也不陌生。”
穆尔蒂忆述,2008年首次在武吉班让举办庞格尔节庆祝活动时,只有600多人参与,如今已增至2000多人。
不过,穆尔蒂强调,举办这类活动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帮助像他这样的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
【系列六之四;本文由通讯及新闻部呈献】
“下个周末就是庞格尔节庆祝活动, 从布条到场地摆设,有很多事项要安排。”
与穆尔蒂( Perumal Moorthy,51岁)进行访问当天,是一个星期天下午。刚与家人吃完午餐的他,傍晚还得赶回武吉班让参加基层领袖会议。
“我在10年前搬到丹戎巴葛,但就是放不下武吉班让的街坊们。跟他们认识10几年了,有了信任和合作默契,筹划活动也更容易,舟车劳顿的不便其实不算什么。”
穆尔蒂透露,武吉班让区每年约有200多名新移民,有的在新加坡无依无靠,孤苦伶仃,遇到问题也不知该向谁求助,因此他会定期举行欢迎派对,请他们吃榴梿,让他们在谈笑中互相交流,认识更多新朋友。
自小常听长辈提起“新加坡”,让来自印度真奈的穆尔蒂对这个机遇处处的花园城市满怀憧憬。一次偶然的探亲之旅,让他决定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并尽力帮助其他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
不惜舟车劳顿为社区服务 积极帮助新移民融入社会
“李光耀逝世后,村民哀悼了几个星期。过去几年,每逢他的忌日,村民们都会缅怀他。”
“12年前,我发现本地民众俱乐部都只庆祝屠妖节,于是我建议把庞格尔节带进邻里社区,与街坊们分享我家乡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外籍劳工多数来自孟加拉、斯里兰卡和缅甸,只有为期两年至六年的工作准证;还有一些来自印度和菲律宾的工程师,持的是S准证。他们有问题时都会来请教我,我也会尽量帮忙。”
这是穆尔蒂第13次筹划这项活动。他说,庞格尔节(Pongal Festival)是南印度人非常重视的丰收节,淡米尔族群一连庆祝四天,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农作物丰收,生活美满。
虽然穆尔蒂不曾在本地学校诵读国家信约,但信约内容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尤其是那句“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
每晚下班后,穆尔蒂不惜舟车劳顿,前往武吉班让参加基层活动和会议,待他回到丹戎巴葛的住家,往往已是深夜时分。
穆尔蒂的大女儿普尔蒂卡(19岁)在南洋理工大学念生物科学系,下个月将赴澳大利亚深造。小女儿吉维卡(18岁)则在南洋理工学院念资讯科技系,曾在学校修读半年中文的她,偶尔也会到武吉班让区的接见选民活动当义工,陪乐龄人士聊天。
“这也提醒新移民,他们并不是孤身一人。过去27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在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有才干,新加坡确实是个工作的好地方。”
穆尔蒂过去15年在豪利控股(Oxley Holdings)担任建筑经理,每周必须与建筑师和承包商视察工地,除了确保工程进展顺利、按时完工,还要控制预算和质量。无论工作再怎么忙碌,他也不忘关心外籍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 他们的思想其实很开通,只是不习惯敞开心扉,只要有人推一把就行了。”
穆尔蒂在1997年正式入籍新加坡后,开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后来还成为武吉班让区的基层领袖及国民融合委员会主席。原来他对社区服务的热忱,早在求学时期就已萌芽。
穆尔蒂在访问结束前说:“我的两个女儿都在新加坡长大,我自己几乎半生也在这里度过,很感激新加坡给予我和家人的一切,我觉得参与社区服务是我能回报新加坡的最佳方式。”
穆尔蒂说,以前家乡的生活环境简陋,是建国总理李光耀出资帮忙盖房子,村民才拥有安身之所,因此他是大家心目中的“父亲”。
不过,穆尔蒂感叹,平时忙于工作和社区活动,能陪伴家人的时间实在不多,所幸家人都很体谅。
延伸阅读
来自印度真奈的穆尔蒂早在1997年就已入籍新加坡,几乎半生都在新加坡度过。虽然平时工作忙碌,但他过去10几年都风雨不改参与武吉班让的基层活动,也积极帮助其他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
育有两个女儿的他笑说,当年与妻子苏嘉塔(45岁)在印度结婚不到一个月就移居新加坡。
“我们用了两辆罗厘把牛羊从林厝港农场载到组屋区,居民们都很兴奋,迫不及待要摸牛羊。他们看到用牛奶和米饭煮成的甜米粥,也感到很好奇。”
“苏嘉塔刚来新时,在银行工作了几年。很感谢她把家里打理得有条不紊,让我能无后顾之忧地追求兴趣。”
“当你在路上遇到你帮助过的人, 他们会向你微笑挥手,那一刻你会感到很欣慰,他们的生活因为你而变得更美好。”